迫切需要改善中国教师的生存环境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中国贫困地区的贫穷状况及教育环境的凄凉景象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如果说这仅仅是艺术作品里的画面,那么下面这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定会让您感慨不已:

在中国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贫穷使好不容易盼来的几位教师都陆续离开了。他们可以忍受生活的清贫,却无法忍受没有爱情的日子。有一年,一位中师毕业生,带着满腔热情与改变中国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面貌的理想来到了这个小山村。可是,当他的女友来山村看了一眼之后,便一次次地写信劝他离开那“鬼地方”。他没有答应,慢慢地他的女友离他远去。

三年之后,这位中师毕业生耗完了最后的热情。就在某个早晨,他决定离开这个让他失去爱情的小山村时,一群他教的三、四、五年级的女孩子围住了他,喊出了震憾他一生的呼唤:“老师,你别走,等我们长大了,都嫁给你!”

望着眼前这群稚嫩可爱的小女孩,想起当初自己的选择,他毅然留了下来,并发誓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永远不再离开。他真的说到做到了,虽然他至今还没有成家,可他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我给这个故事的评价是:“从心底里喊出的,即使是无法实现的诺言也是美丽动人的。”同时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学生“欺骗”老师最经典的一个案例。然而,面对今年已五十多岁仍孑然一身的这位可敬的老师,在敬佩与同情之余,我们是否还应想得更多些呢?

除了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艰苦,中小学教师还需要面对更多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与健康危机。一位非常敬业的重点中学退休教师,在回答年轻同事“你对××一中有何感想”的提问时,不假思索地答道:“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是啊,沉重的高考压力和永不停息的课改与教改,给中小学尤其是重点中学的教师带来的是永远解不完的题目,永远备不完的课,永远批改不完的作业,永远参加不完的培训与进修,永远开不完的“研讨会”。他们中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落下了许多职业病,用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去换取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说,教师除了要承受常人一样的生活压力之外,还要忍受沉重的精神负担:在学校,教师所教的学生成绩不能低于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在家长眼里;老师不仅要把“我的孩子养大”,还要让“我的孩子成绩提高”;在部分专家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让老师处境尴尬,欲哭无泪。

在教育界内部,不断诞生的新课程,急速变更的新教材,层出不穷的教育新名词,名目繁多的教师学历提升课程,以及昂贵的各种教师进修培训,还有那开不完的会议、迎接不完的检查,让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心理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许多教师还没有熬到退休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就像社会对教师的最高评价那样,成了“蜡烛”与“春蚕”,耗尽了自己,可未必照亮了别人。

如今,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应当尽快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转变与改进,立志不当教书匠,争当教育改革家与艺术家;要把新课程最主要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以改善教师自己以及令人忧心的中小学的教学环境。让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在身心健康的教师的教育引导下,成为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有爱心的、有责任心的、有事业心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中国公民。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受欢迎的教材,能在改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环境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果此书能为中小学教师带来一点启发与帮助的话,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