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条 课堂是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三流教师让学生获得知识,二流教师让学生拥有能力,一流教师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林华民有人批评说,在新课程下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我想这6个字仍然是对教师角色的最准确的定位,新课程下更要加以发扬而不是批判。尤其是“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道理 做人的道理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原理,还有人生观与价值观。不知哪位教育先贤曾说过:一位老师如果能够上一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就应该感到自豪与满足。虽然这个追求有点太“保守”,实际上却是很难做到的。不少教师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上一节让学生尤其是让自己满意的课。自从我第一次走上讲坛,我就暗下决心:不仅要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更要上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危机时刻,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周边地区部署完毕,几天后就要进攻伊拉克了。国际社会放弃了一切调停努力。此时,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决定只身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行调解,最后调停成功,避免了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爆发。当安南先生从巴格达回来的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记者们围住了他

“请问秘书长先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只身前往巴格达的?”

“安南先生,是什么让您在其他人都认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之时,看到了避免战争的希望?”

面对记者们的众多问题,安南先生回答:“女士们,先生们,你们的提问让我想起了我中学时代的一堂课。”安南先生面对记者困惑的表情,平静地讲述了让他受益终身的那堂课: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拖着长音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严肃地教训学生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墨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老师告诉安南说:做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看问题的眼光要与众不同,别人看到的是黑点,你应该看到白纸。安南先生谨记老师的教导,总是以与众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他深情地回答记者说:“是中学老师的那堂课让我坚定了前往巴格达的决心。”这位教师不是用直接告诉答案的方式,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去看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白纸与黑点”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对于那位女学生来说,物理老师留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洗脸方法”(详见下文教育案例:天天都这么洗脸);对于安南先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影响他一生的这堂课。这就是说,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的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或是一个小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教师希望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反而很少能够让学生记住。这是因为“知识”往往是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道理常常是用案例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悟的。这说明,在向学生“传道”的时候,“自己感悟”胜于“直接告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用禁止的方法来表现的纪律是苏联学校道德教育最恶劣的方式。”是啊,一位教书匠也许只会用限制的手段去控制学生,而一位教育能手是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内化”而变成自觉的行动的。我认为,无论对教育目标有几种描述,归结起来都可以说成: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就得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做人。因此,教师应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