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寿园里的神秘客人(1)

就在孙中山、黄兴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同盟会上海支部的宋教仁,出现在了河南洹上的袁府养寿园。这里,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所在。

三千多年前,商朝的一代名君盘庚将都城从曲阜迁到此地,从此开创了商朝蓬勃发达的新时代。这里属太行山东麓,山岭交错,土地断层,大部分山脉形成千米以上的单面山,还有大小不等的盆地。

传到了纣王手里,由于残忍无道,招致天怨人怒,终于引起了周武革命,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繁华都城也随之沉寂。但此地毕竟是晋冀鲁豫四省交会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重地,渐渐地又人烟稠密起来,商贾云集,于是形成了一座热闹的城池——豫北重镇彰德府。清朝末年,这里有了第一条铁路后,彰德府的变化就更是日新月异。

彰德北关外有一条洹水,洹水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大木桥,名叫圭塘桥。踏过圭塘桥,就是有着百来户人家的洹上村了。村里有一处前明藩王府,已荒芜多年。时局动荡之际,袁世凯似乎有了些预感,便叫大儿子袁克定来购置和增建一些房屋。袁世凯搬进来的时候,这里已被袁克定改造一新,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寨子,高大的院墙,把院落围得严严实实,高墙四角上筑有坚固的碉堡。

高耸的墙堞里,则完全是另一种气氛。里面辟有菜园、果园、瓜园,林木之间有九个院落,分别安顿着主人的九房妻妾和各自的儿女。每个院落都自立门户,均有一条小道通向府内的大花园。花园里建有楼台亭阁,还有一个植满荷花的池塘。袁世凯特别喜欢这个大花园,亲自命名为“养寿园”。

九个院落建好后不久,却又开始重修,准备从九处增加到十处,因为袁家长长的姨太太行列里,又将新加进一个。据说袁世凯每逢一次变迁,就要置办一房姨太太,作为对自己的奖赏。这次来到洹上村不满一月,这位51岁的养寿园主,马上就要高高兴兴地第十次做新郎官了。

此时,袁世凯头戴遮阳草帽,身着农家衣衫,神态从容,提着鱼篓和钓竿,沿小路向他缓步走来。这个形象给宋教仁印象颇深。

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1903年,他曾赴武昌新式学堂学习,以邹容的《革命军》为座右铭。是年冬天,他到长沙结识了黄兴,并组织秘密会社“华兴会”准备起义,起义失败后逃至日本,一边学习法律一边参加孙中山、黄兴领导下的同盟会的活动。回国后,在武汉、南京组织中部同盟会,同时兼任上海《民立报》的主笔,以桃源渔父的笔名撰写时评,对清廷大加挞伐。

宋教仁知道,自从李中堂病故,袁世凯署理直隶以来,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辨名实、裕度支、修武备的“治国十策”,先后采取了设立银元局、课吏馆、校士馆、商务总会、大学堂等维新措施。由此看来,袁世凯主张变革、推行新政,和革命党人追求的目标有很多共同之处;另外他近年来宪眷颇隆、权倾朝野,不但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且还加太子少保衔,兼任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大臣、办理京旗练兵事宜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津镇铁路大臣、京汉铁路大臣、会商商约大臣等职,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清廷的军政大权逐渐集于一身!而且袁城府极深,善于通权达变,并不拘泥于寻常的伦理纲常。当年他能权衡利弊,背叛光绪,在目前清室疲敝、太后垂危,自己又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又焉知他不伺机反对清廷?此时如能对其晓之以民族大义,将其争取到革命党人一边,那么,反抗清朝、实行变革的目标岂不是易如反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