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总也得不到满足的欲望

我们一般都会有这种心理,当看到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孩子尝试着去拿杯子或者搬东西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去阻止或者帮助他。面对孩子的举止,我们成人本应怀着赞美的心态去鼓励孩子。而现实中父母却爆发一声呵斥:“不要碰!”孩子想自己来梳头或者穿衣服、系鞋带,父母们不但不鼓励,反而横加指责。我们知道孩子是不可能迅速把鞋带系好,但如果让我们来帮他来系,那肯定又快又好。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孩子并不感恩,我们的做法甚至还引起孩子的愤怒和哭闹。

有一天,一位妈妈看到儿子想把一只装满水的水罐拿到客厅里去。孩子的表情有些紧张,还小声地说:“小心点,小心点。”她看到后就忍不住跑过去帮孩子把罐子拿到客厅,结果孩子一脸的委屈和失望。事后,这位妈妈觉得有些难过,但她还是觉得孩子做那些事情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成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想帮助孩子,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孩子的吝啬,成人们都有要保护自己财产的欲望。然而,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等于破坏了孩子锻炼手部关节的工作。孩子通过拿杯子或搬东西,使自己手部关节更灵活,更应运自如。孩子只是想进行一次快乐的尝试,一次前所未有过的锻炼而已。

双手是开发智慧的起点,是人成为万物灵长的理由。人类最早使用石器,通过双手运用工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人靠双手征服了这个变化多端的复杂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靠着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正是通过这样手关节的锻炼,不知不觉中,孩子才成为了一个心灵手巧有能力的人。

手看上去那么精巧、复杂,它不仅能展示人类的心灵,还使人与环境建立了特殊的关系。手还有传递感情的作用。当一对男女恋爱时,他们会拉起手许下誓言;当男人向女人求婚时,他也会拉起她的手向她许诺。

孩子们通过手的运动发展自己的心智,所以他们总是在周围试图找一些能够用来拿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接触和锻炼,他们才会变得灵活和聪明。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这种需要却被忽视了,周围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禁止动用的。就算侥幸抓到了什么东西,他也会像饥饿的小狗发现了骨头一样,躲到角落里去啃,而且还时刻担心有人会随时把它夺走。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健康?我们可以看他的语言表达和对手的运用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热切地期待我们的孩子向外界伸出他稚嫩的小手。

孩子们通常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会有强烈的亲自动手的欲望。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看到了一叠刚刚熨好的毛巾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他拿出其中的一块非常小心地捧在手里,转过身放到沙发上,然后又用同样的方式拿起第二块毛巾,放在第一块毛巾的上面。他不断地重复着这项工作,直到把所有的毛巾都放到沙发上。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他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又把所有的毛巾一块一块地放回原先的地方。虽然这些毛巾不像最初放置的那样完美,但看上去还是比较整齐。

这个聪明的孩子很幸运,在这个大人看来有些无聊的调换过程中,没有人去打扰他,他很快乐、知足地完成了这个在他看来非常有意思的活动。不幸的是有很多孩子在类似这样的行为中不知会有多少次被大人们呵斥,有的孩子甚至会挨打。

在用双手操作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他是从成人的活动中得到了启发,想通过亲手操作努力地模仿成人使用或处理物品。所以,孩子们的这些行为还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试着扫地、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等。这种对成人的有意识的模仿本质上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父母在看到孩子行动缓慢时,就不由自主会有干预的欲望,想替孩子把事做完。一些任性的孩子也许还会声嘶力竭地哭闹反抗,不让大人们洗澡或者穿衣服。而有些反抗精神弱的孩子就开始习惯了被大人的意志控制。而父母阻挠孩子自由行动,是影响他们成长的最大障碍。时间一长,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

对待父母种种阻碍孩子成长的不合理行为,我曾给一个母亲提过这样的建议——

让孩子拿一个轻巧的瓷器(注意,一定要用瓷的,不要用塑料或铁的代替),像小杯子等。没过多久,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孩子十分小心地拿着杯子,每走一步都要停一停,最后安全地把杯子放到了目的地。她说,在整个过程中,她一会儿为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自己的事情而高兴,一会儿又为那个杯子担心。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喜欢动手的真正原因,那他就无法体会到孩子劳累之后满足而又愉悦的心情。这种快乐比吃美食更要有效。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成人就必须做出牺牲,抛弃他的谨慎心理。即使孩子在拿东西过程中真的打碎了什么,也不要大惊小怪,问问自己——难道孩子双手的锻炼和智力的成长还没有一只杯子重要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