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理学大师的崛起(6)

“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

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

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然而,爱因斯坦的家庭却彻底分裂了,米列娃并没有跟爱因斯坦一起来柏林,他们开始分居了。

知识点:德国与德意志王国的区别?

德意志是一个地理名词。在德国未完成统一之前,也泛指一个区域,包括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的一部分地区。

德国则是在普鲁士王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只是德意志境内原来一个较大的王国,后来联合境内一些小的公国,排挤了原德意志境内的奥地利帝国势力,才有了德意志帝国,后来发展成德国。

随时随地都在思考

在柏林,爱因斯坦同新环境进行科学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每周一次的物理学讨论会。爱因斯坦呆在柏林的年代,一直都举行这种讨论会。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们聚在一起,讨论、演说、争吵,为新物理学的诞生殚精竭虑,贡献出人类最杰出的智慧。

后来,所有参加过讨论会的学者们,都在自己的回忆中一再提到这种难忘的科学讨论会。在他们的回忆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爱因斯坦。他深刻的思想、无拘无束的个性、诚挚亲切的作风,都让人难以忘怀。可这位新院士,除科学讨论会外的官方会议,他从不参加,也无任何兴趣。

刚到柏林,爱因斯坦的生活比较平静,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人们出于礼貌和景仰,也很少挑剔他、非议他。可没过多久,不拘一格的爱因斯坦式的生活习惯还是引起了刻板的德国先生们的议论,德国人的繁文缛节同样让爱因斯坦觉得别扭。

1914年5月,爱因斯坦给朋友写信这样发牢骚:

“出乎意料,在这里我的生活安排得还算顺利。我内心的平静只是由于人们在每件琐事上对我苛求才遭到破坏,譬如我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要不然某些所谓长者就会把我归入社会渣滓之列。”

这时的爱因斯坦,只属于相对论。他的意识被加速运动的相对性问题、引力问题……吸引住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些问题。

普朗克回忆说,有一次,他约爱因斯坦一起去参观天文台。他们说好在指定时间在一座桥上会面。普朗克恰好有些琐事,担心不能准时到。

爱因斯坦说:“没关系,我在桥上等你就是。”

“不过这会耽误您的时间。”普朗克不安地说。

“一点也不!我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做我的事。难道我在桥上考虑问题会比在家里少吗?这不可能。”爱因斯坦有他自己的道理。

还有一次,爱因斯坦得知他在柏林的同事、心理学专家施图姆普夫教授对与空间有关的感觉和表象感兴趣。本来按照礼仪,新院士应拜访老院士,爱因斯坦一直没完成这项他永远不会的活动。这下可好,礼仪拜访与感兴趣的话题正好结合起来。于是爱因斯坦在一天早晨前往拜访施图姆普夫教授。

由于没有预约,主人恰巧不在家。女佣人问他要不要留话。他说不必了,过一会儿再来。独自一人在公园呆了几个钟头后,爱因斯坦再次敲响了施图姆普夫教授家里的门。

女佣人发窘地告诉爱因斯坦,说主人吃完午饭正在午睡。

爱因斯坦一点也不恼火,他平静地说:“没关系,我过一会儿再来。”

下午四点钟,爱因斯坦收起手上计算的纸和笔,又去了施图姆普夫教授家。

女佣人打开门,说:“主人起床了。”爱因斯坦微笑着对女佣人说:“耐心和恒心是会得到酬报的。”

老院士见到闻名已久的新院士,十分高兴。不料刚一落座,客人马上就谈起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概念,而且是滔滔不绝。可惜,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数学一窍不通,客人满嘴的数学术语,使他坠入了云雾中。等到爱因斯坦发现主人的困窘,时间已过去了四十几分钟,拜访时间早就该结束了。

爱因斯坦尴尬地起身告辞,连连道歉。

在爱因斯坦的思维中,没有日常琐事,有了仅仅是物理学中那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并且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正是由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和积极的思考,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脑中才会滋发出此伟大的成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