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最为关键的时期,这时的孩子已经不再像幼儿期那样,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去尝试。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滋生了很严重的懒惰心理,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更应该鼓励他们与懒惰作斗争,培养自理、自立能力。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家长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做。比如,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自己起床、自己找今天要穿的衣服、自己去上学等,在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也许,刚一开始,孩子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比如,自己收拾书包时,经常把东西落在家里;因为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去上学,浪费很多时间而迟到……但当孩子不断掌握规律之后,这些情况就会不断减少或消失,到那时,孩子不仅会掌握必要的自理能力,而且还会使时间管理能力、自制力等都有所提高。
另外,家长还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倒垃圾、收拾房间、做饭等。当然,对于1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家长还可以利用假期的时候,找一天的时间,让他们来当家,即家里的所有家务都由他们来做,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家长的辛苦。这样,以后不用家长提醒,他们就会自动自发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当然,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把做家务与金钱挂钩,到最后,这种金钱利益只会让孩子丧失做家务的积极性。
我就认识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是这样鼓励孩子做家务的:
把家务与零花钱挂钩,并给孩子列了一张表,规定什么家务分别是多少钱,例如叠被子1角、擦桌子1角、收拾客厅5角、做饭1元……一开始,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很高,什么家务都抢着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两位家长就发现了这种方法的弊端,让孩子去买袋盐,他却向家长要跑路钱;让他去洗碗,他却说,这段时间罢工,因为兜里还有零花钱。
最终,这两位家长只得把先前的那个规定取消。
由此可见,家长把家务与金钱挂钩是很不可取的做法。
其实,让孩子做家务,除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之外,还是在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所以,为了培养孩子如此诸多的优秀品质,家长更应该理智一点,让孩子脱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让他们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三 孩子的智力开发
当今社会,智力是一个非常普及的心理学概念。尽管心理学家至今还不能给出智力明确的定义,但大家一般都知道,智力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那么,智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对此,很多家长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因而学习成绩好就意味着智力水平高。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会持有这种看法,他们对学习成绩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往往令他们无地自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意味着他们孩子的智力不行。但是,家长们这种把孩子的智力仅仅等同于学习能力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同样,这种观点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弊端。
还有些家长认为智力就是逻辑推理能力。因为,科学家往往被看作是智力高的象征,而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些家长就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有很多心理学家表示,尽管逻辑推理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很重要,它是学习和研究很多学科必备的能力,但如果把它同智力画等号,仍然是片面的。而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很容易走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