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崩溃第四部分乱世投

资之道但是,两者也存在区别。近10年的通货膨胀率都要低于20世纪70年代。自1990年通货膨胀率出现短暂的高峰后,一直到2008年,年通货膨胀率才首次超过了5%。相比之下,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大多维持在5%以上。我们注意到,5%的通货膨胀率至今没有引发任何动荡与惊慌。今天,许多经济评论家出奇自信地认为5%的通货膨胀率不会持续太久,还告诫我们不必为之担忧。然而,在1971年,4%的通货膨胀率就让尼克松总统坐立不安,致使他认为有必要进行紧急的工资和物价管制。

在不远的将来,通货膨胀必定屡创新高。关于这点,我们之前就分析过若干原因。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在高流动性、低利率和商品价格飙涨的情况下,为什么通货膨胀率会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突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印两国)没有改变劳动力十分廉价的状况,造成我们的进口价格持续低廉,刺激了我们对亚洲的外包业务。第二个更加细微的原因是,初级商品价格上涨到主宰经济全局的地步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涉及到能源方面的商品在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期,能源成本上涨到经济总产量的8%之后,通货膨胀才初现端倪。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能源成本占到GDP的10%时,才出现通货膨胀率狂飙的局面。相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能源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0%以下,通货膨胀水平才真正滑落。1981年,通货膨胀率创下新高,这时能源成本占GDP的比重也达到顶峰,超过13%。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能源支出上升到GDP的8 4%,这在1989年之后尚属首次。可惜,该类数据每隔3年才发布一次。自2005以来,桶油价从70美元跃升至130美元,鉴于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如今的能源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必定已经大幅增加;而且,目前的初级商品价格早已上涨到能够主宰通货膨胀水平的程度。难怪从各种指标来看,如今的通货膨胀都要高于10年前。

此外,美国使用亚洲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有所减弱。现在,中国的工资水平提高,通货膨胀加剧,人民币也逐渐有与美元分庭抗礼之势。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曾经抑制通货膨胀的两个主要因素——能源成本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以及进口中国商品价格低廉正在减弱。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近期的上涨势头,极有可能预示着通货膨胀高潮的开端,也就是说,本个10年与20世纪70年代的最大区别很快将消失殆尽,参见图14—1。

图14—1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年度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