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测量每位客户的CLV,能够使管理者优化分配资源,从而实现CLV的最大化,因此,该模型将客户的购买频率和总边际贡献看作营销资源变量的函数。根据客户对营销行为(由购买频率和总边际贡献模型提供)的回应,便可以相应开发能够使CLV最大化的资源分配策略。
在前面的模型中,xi,l,m给出了在某一期间内通过某种渠道接触的客户数量,这些渠道包括销售团队发起的亲自接触、直接邮寄以及电话接触,这些接触引起的营销成本由ci,l,m给出。频率因数(频率i)有利于预测接下来几年中的购买频率。GCi,t预测了在每个未来购买时机中客户的总边际贡献。同样,未来营销成本(MCi,l,m)也因每位客户而产生。虽然该CLV模型超越了先前的几种客户价值模型,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在不断地努力改进CLV测量模型。例如,在计算CLV时,有两个问题是彼此相关并需要加以指出的,即内生性和异质性。如果未能说明这些统计问题的原因,那么CLV的实际测量就可能有偏差。
在CLV模型中,内生性是与原因直接相关的统计问题。该模型分别预测了三个参数(频率、营销成本和总边际贡献),也就是说,它不考虑究竟是当前的营销成本引发了未来的总边际贡献,还是当前的总边际贡献潜在地引发了未来的营销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相对简单,只需要同时获得所有三个参数便可以了。
在CLV模型中,异质性是与客户资料直接相关的统计问题。如果假设不同的客户对营销信息会作出不同的回应,那么在与营销沟通相关的总边际贡献模型中,就不应该对所有系数赋予相同的权重。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也相当简单,如果使每位客户的回归权重有所不同,就可以得到每位客户的精确结果。因为客户资料越来越容易得到,市场竞争又越来越激烈,所以CLV模型还要继续加以改进。然而,正如上文中的例子所示,采用一个可靠的模型作为测量CLV的基础,是建立优化营销策略(详见以下各章)的关键所在。在了解了如何实施这一模型后,你便能够决定如何最好地为不同的公司衡量CLV。下文的案例研究以这些模型得出的数据为依据,演示了B2B模式下的公司计算CLV的过程。
案例研究
根据从B2B模式下的一家公司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客户(i)的CLV。不同渠道的接触(如本例中电话销售和销售人员)的单位成本 (ci,l,m)分别是30美元和600美元。表3—11显示了不同渠道的接触次数(xi,l,m),同时给出了未来两年内,在每次购买时机中客户的预计频率和预计总边际贡献。
期间(l)为2年;
购买频率为每年购买2次;
电话销售的单位成本为30美元;
预计使用电话销售方式的接触次数为第1年25次和第2年20次;
销售人员的单位成本为600美元;
使用销售人员方式的预计销售次数为第1年10次和第2年15次;
贴现率(r)=15%。
因此可以看出,CLV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在未来期间是否表现积极。在非契约模式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客户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脱离这一关系。
在契约式的关系中,必须估计出收入/边际贡献的两个来源:相关期间内客户每月的定期贡献,以及相关期间内客户预计购买的附带产品/服务的额外贡献。关于会附带哪些产品/服务的信息,则可以通过选择和购买时机模型得到,具体内容见第8章。
同样,如果是一次性购买,但是有附带产品/服务的机会,那么对于补充产品/服务的信息可见第8章中描述的选择/时机模型。至于对重要产品一次性购买的预测,则可以采用推理回归模型(如第9章所述),或者采用选择模型(如第8章所述),再加上一个回归类型模型来预测购买的数量。上述模型适用于任何以服务为导向的工商企业。
在计算出CLV之后,公司必须采取计划,使CLV最大化,以便充分利用该项标准的优势。以下各章讨论的是公司可以实现CLV最大化的各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