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4)

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我觉得也许应该向进化中的生存压力中去寻找。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客观的,那么我觉得生存压力中的适存性(fitness)就是最客观的。物品的价格作为人们的主观评价结果,若基于这个主观评价做出的决策越有利于增进决策者的适存性,则这个主观评价越合理;反之,就越不合理。从长期来看,生存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人们对物品价格的主观评价向最有利于决策者适存性的价格体系(合理的价格体系)收敛,结果那些不利于适存性的主观价格信念就会崩溃,这就是所谓的泡沫破灭了。

货币的出现

在货币产生以前,物物直接交换的经济中,交易双方的产品交换意愿必须是互补的,交易才能进行。譬如一个原始人希望用兽肉换小麦,则他得碰上另一个希望用小麦换兽肉的人,这时才能形成交易。这样的情形中,交易的搜寻成本非常高昂。而且兽肉不能保存得太久,如果没有及时碰到交易对象,那么个人就会面临损失。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其实可以兑换一些易于保存的物品,至少可以避免物品难以保存时的损失。于是有兽肉的人,尽管他没找到愿意以小麦交换的人,但他可能碰到了另外一个愿意以其他可保存物品换取兽肉的人,于是他也同意交换,这样可以凭长期可保存物品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寻找交换小麦的人。

在这里,间接交换开始出现。即,以一种物品换取另一种物品的交易,可以通过第三种物品作为媒介来进行。这种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其实就具有了货币的职能。在媒介物品的选择上,易于保存和携带是最重要的考虑。于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那些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物品开始固定地充当交易媒介,我们所谓的“货币”产生了!

货币不一定是金银。在历史上,曾充当货币的物品多种多样。古代非洲人们的财富以牛的头数来度量,牛也作为交易媒介,所以牛就是货币。在南亚,贝壳曾充当货币;在东欧,皮革曾充当货币。但后来,在许多“货币”的竞争中,金、银胜出了。因为金银在全球数量很少,体积很小,又不会腐化。所以金银是最符合便于携带和保存这两大特性的;数量少也意味着其货币数量的稳定。从而,金银天然具有成为货币的优势。正如马克思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是谁最早把金银视为货币并加以铸造我们并不知道。但有考证表明最早的金银铸币出现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这个地区在距今1万年前发明了农业。那个时候,人们把金银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刻上印标,标记了每一块的重量。在交易中,人们只要看看标记就知道金片的价值,因而极大地方便了交易。很快,这种技术就从小亚细亚传到了波斯、希腊和整个地中海地区。

货币价格的主观性

当金银成为货币之后,读者也许会认为物品的价格成为了一个客观的价值。在主流经济学的体系中可能并非如此。因为金银的价值无法用其自身来衡量,它的价值只能体现在与其他物品的交换中:用一定数量的金银,能换回多少其他的物品。考虑两个人的交易(买家用金银换取其他物品,卖家用其他物品换取金银),根据前面的交易价格形成理论,我们会发现,当交易达到均衡时,物品的相对价格(这里的相对价格也就是货币价格,因为它是相对于金银货币而言的)其实仍取决于双方对物品和金银的相对评价,这个评价仍源自交易者本人的主观效用。即使考虑很多人交易,人们对物品和金银的相对评价也会取得统一。因为,但凡有不统一,比如存在某个交易者对某物相对于货币的价值评价很低,而另一交易者对同一物品相对于货币的价值评价很高,则双方就可以通过卖出和买进提升自己的效用,他们确实应这样做。从而,同种物品相对于货币价值的不同主观评价存在差异的状态,不可能长期持续。结果,在所有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体系中,货币起到了一种收敛所有人相对评价的神奇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