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痛苦和伤害一定是坏事吗?那些我们通常看做是苦难的事件是不是表面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2. 如果苦难是真实的,它会因为它所提供的有用的目的以及它所带来的好处而具有意义吗?
在本讲其余部分,我们将要检验对痛苦的人生依然有意义的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
拒绝承认苦难
一种常见的反应是否认苦难的存在。如果真的可以证明苦难表面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声称苦难是第一位的生活就可以被称为是有意义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不想挑战所谓的受害者的正直或者说他们的过于自怜。他们只是尝试发现更加积极的、可以理解的相反的情况。他们的目标不是使我们在房间都很暗的时候关注其较亮的一面,或者在贫瘠的土地上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相反,他们想要使我们相信,生命即使在没有光的房间里或者在没有宝藏的土地上,也没有那么糟糕。只要从一个正确的视角来看待苦难,或者能在合理的参照和情境中来理解它,那么伤害可以不再是伤害,痛苦将会减轻,损失和破坏也不再被感受成遭受苦难。
如果我们能严肃地看待钱钟书的观点,即使是死亡也不像我们以往感觉的那么严重。据报道,钱钟书曾经说过死亡不是什么大事,因为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被判了死刑,只是在执行缓刑。如果死亡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的每次呼吸,所走的每一步路实际上都是接近生命这最后一阶段,那么死亡就不会是那么突然和恐怖了。死亡,作为我们生物钟的一部分,应该非常正常,如果我们抵制它就有些过于敏感了。或许,钱钟书先生只是在幽默地说说,而不是有意地为那些关于苦难的严肃理论辩护。但是,这一智慧的言语已经足以说明一个和此处相关的东西。虽然死亡和痛苦是生命中的事实,但死亡和痛苦——不管它们是不是可叹或者有意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而且依赖于我们对所拥有的生活的概念。
现在我们通过两个真实的案例,来看看这里所讲的关于苦难的例子是不是表面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流放只不过是“换个地方”?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古罗马思想家塞内卡。他是几朝元老,还曾经是尼禄的导师,尼禄后来下令让他自杀。由于被指控和修女卡里古拉通奸,他在公元41 年被驱逐并流放科西嘉( 岛)。虽然被流放,他却不感觉是什么苦难,他还请求其他人,特别是他的母亲赫尔维娅不要为他哭泣。他否认受罪是痛苦的,这可以在他的文章《对赫尔维娅的安慰》(Consolation of Helvia )中看到。很显然,他不仅想要安慰自己的母亲,还想要安慰整个人类。他最主要的主张是斯多葛主义* 的看法,即只有美德在本质上是好的。所有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其他的东西,或者外界施加的东西,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顺境还是困境,都是“无关紧要的”,对于我们能否过上开心的好生活没有影响。难怪他说:“我现在所处的情境中没有任何东西让我自己或者我的家人不开心。”还说:“我甚至不会被弄得不开心。”而且他所说的“圣人既不会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不幸而沮丧”使我们想起了苏格拉底的话:好人永远是不会被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