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人们争相购买那天早上的《华尔街日报》,该报的评论一向比较保守。当天的评论,是四位重量级人物的专栏文章。他们是亨利·基辛格,1973年至1977年的国务卿,之后一直是美国总统的顾问;乔治·舒尔茨,里根和老布什执政时期的国务卿;威廉·佩里,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国防部部长;以及萨姆·纳恩,前佐治亚州参议员,保守派民主党人,长期担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主席,自1992年起一直负责核安全。
他们呼吁销毁所有核武器。
“今天,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也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美国政府应当借机将世界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美国应扭转依赖核武器的局面,积极努力不让核武器扩散到潜在的危险区域,并为最终的全球无核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有些人认为,核武器可以有效控制,也可以阻止核武器落入恐怖分子手中。这篇文章彻底打碎了这种想法。
发表专栏文章的四个人在核问题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看法,但同时,这两名共和党人和两名民主党人都参与过在冷战时期签署相关条约的工作,因此他们对核武器都有清醒的认识。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大量的核弹头,两国之间的核弹头数量基本相等,同时,美苏都有盟国,这种平衡状态产生了稳定的世界秩序。双方都很清楚,一旦动用核武器,必定导致全球性灾难,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谁也活不了。二战后,区域冲突频频爆发,而且愈演愈烈。美国人在朝鲜打过仗,苏联人在阿富汗打过仗,但这两个超级大国的炮弹从来没有直接撞到过一起。两国一直没有正面交锋,这对人类来说,绝对是一种胜利。
1986年,罗纳德·里根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会晤后,双方的局势开始缓和。20年来,尽管两国关系出现过紧张的时候,但总体上还是平稳的。期间,虽然美国修建过大量防空洞,里根还曾用“邪恶的帝国”这样的字眼抨击过苏联,并计划开发“星球大战”导弹防御体系,但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提出过缓和局势的政策,双方还打过冰球友谊赛。在雷克雅未克,76岁的美国总统拿出他当演员时的本领,将戈尔巴乔夫当作自己的朋友,并问他是否愿意销毁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武器。里根的举动震惊了所有人。结果,美苏达成协议,各国销毁6000枚核弹头,并声明要进一步削减核武器。
2006年10月,发表专栏文章的四位元老级人物和其他几位官员在斯坦福大学聚会,追忆了20年前雷克雅未克会议的情景,重温了他们拯救世界的时刻。他们说,当时年迈的里根让两只虎视眈眈的“饿狼”都觉得自己是和平使者。但是,他们聚会的话题很快就从美国应如何控制自己转移到世界应如何发展上了。
《核不扩散条约》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停止扩散核武器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但现在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已经达到了九个,包括动荡的巴基斯坦和具有不稳定因素的朝鲜,其中朝鲜近期试爆了钚弹。伊朗已经开始增加铀储备量,他们认为美国是“伪善国家”,可能会以无法证实的借口或假设侵害自己国家的主权。
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解决。美国和有核国家中的保守派一直鼓吹要停止扩大这种可怕武器的范围,但同时也对相互制衡的战略局面表示满意。这是一种结构性缺陷,阻碍着各国的裁军行动。由于科技不断跨国界传播,因此这种结构性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的态度从“不拥有”迅速转变为“为什么不拥有”。
2006年秋天,一些跃跃欲试的国家在一夜之间,态度强硬了起来。就像一个青年对父母管教的逆反心理达到了极限,于是他耸耸肩,满不在乎地对父母说:“为什么不能有?我说了,就是要有!”土耳其人现在想要核武器,埃及人和沙特人也都想要,他们说他们不能输给伊朗人。还有几个国家,比如缅甸和巴林,正在加快核能项目的进度。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则利用项目留下来的材料,就可以造出原子弹,那些材料也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偷走。苏丹也启动了核计划,非洲正在成为铀原料的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