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城市。
港产片近年失去了“主流主案”,除了杜琪峰不断重复自己的黑色幽暗无间道,其他类型皆难独挑大梁,不再像上几个电影浪潮,一窝蜂拍了无厘喜剧、一窝蜂拍了古装刀剑、一窝蜂拍了英雄流氓。
当电影类型没法“一党专政”,电影界便有了百花齐放的机会,尤其新人,遂有更大的拍片空间。
也因此陆陆续续有了不少电影惊喜,例如《野.良犬》和《b240》,以及最近在日本获奖的《跟踪》。
有点后悔在电视屏幕上看《跟踪》,公开放映时事忙,没空到电影院看。好的电影总是为了大银幕拍摄的,若有信心,绝对没理由舍大取小。但又必须老实承认,进电影院看港产片愈来愈是“高风险消费行为”,买票入场,看了十五分钟即不忍卒睹,可是因为已经拨出时间,提早离场却又不知去向,唯有死忍坐着,当作是享受冷气。非常尴尬。
《跟踪》之所以值得在大银幕观赏,因为剧情描述警匪之间的猫鼠追捕游戏,正邪人物在城市街头急步走动,有人被监视,有人被反监视。目光像子弹般流飞于高矮楼房之间,有时候由下往上望,更多时候是由上往下看,镜头处理得动感十足,但又不像《叛谍追击》那样故意把镜头摇来摇去务求摇到观众头晕。这样流丽的影像被框限于窄窄的电视屏幕上,太可惜了;这样的影像,纯为大银幕诞生。
香港导演拍城市里的高低追逐总是得心应手,像刘伟强前两年拍韩片《雏菊》,最精彩的便是杀手们躲在楼房巷道之间的枪战。《跟踪》亦是如此,拍出了隐藏于城市高低角落里的重重杀机。由于城市是立体的,所以危险是多元的,恐怖来源装置于四面八方,没人可被相信,包括你自己。
香港导演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在高楼生活了数十年,早已在基因里铭刻了浓厚的city sensitivity,一出手,便是城市动感。
最弱一环则是人际感情。可能都是看TVB长大甚或根本出身于TVB,年轻导演的对白和情节都有电视剧的罐头影子,都很公式化,听来都很耳熟。
吃电视奶水长大的导演有必要自我突破,这方面,倒要学学愈来愈似意大利人的杜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