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把总统和公共传播变成“商品”(2)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RDE与民众心声结合的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将总统当做消费性商品来看待;第二个例子则是政府在高度动荡不安的时期,特别是面对恐怖分子的威胁时对民众进行宣传。即使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有系统的RDE仍有用武之地,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方案。

总统也是一种商品

假如将总统候选人比喻为食品,会是哪种食品?哪一类型的消费者会把他放入购物篮?

“总统也是一种商品”这样的标题或许容易招致政治非议,尤其以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来说。但事实上,这个标题取自《纽约时报》知名专栏作家约翰?狄尔尼(John Tierney)的一篇文章。狄尔尼在文中提到将RDE运用于政治实验,并把这项政治研究称为“莫斯科维茨博士的超级市场”,旨在强调商品优化与政治信息之间惊人的相似度。我们引用的原文本来指的是小布什,不过无论政治立场如何,RDE的方法都适用。

选民通常不会把候选人看做消费性商品。民主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是身为公民应有的尊严与责任;从小我们就接受教导,选举投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过,现实终究是现实。我们发现,就某种程度而言,候选人若要当选,了解选民的需求和他们表达意愿的方式以及选举运作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来,政治和商品或服务就变得非常相似了。

那么,将总统或其他政府官员当成消费性商品又是怎么回事?仔细想一想,其实一点也不离谱。媒体常将总统当成商品推销,这一点毫无疑问。现今的总统候选人会举办焦点小组座谈会来试图了解公众意见,这是其他所有精明的营销人员都会做的事。只不过,候选人要的不是销售量,而是选票数量。美国总统和人们四年买一次的高单价产品的确有其相似性,只是迫切程度不同而已。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RDE设计候选人应该传达给民众的政见,也就是适合“总统”这个商品的广告信息。事实上,假如我们将候选人当做商品来看,选举就变得容易多了——统览大环境,列举值得注意的议题,利用RDE找出影响大众选票的关键议题,然后将这些新发现告诉候选人。有何不可呢?何不从小范围入手,比如由社区开始?如果能借助网络,将更加多快好省,甚至更为有趣。

根据笔者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RDE刚和网络结合时所作的研究,RDE在政治上的应用跟在商业上的应用其实相差无几。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就以2004年的总统大选为例,研究约翰?克里(John Kerry)和小布什竞选活动及关注的信息:他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更关键的问题是,RDE能否明确地告诉我们两位总统候选人应该强调哪些政见,以及在整个选战当中他们是否完全覆盖了民众最关心的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