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其他很简单的情境下也会遭遇类似比较上的问题,例如在经过解构的一组概念中辨别价格、品牌和优势之间的相互影响。通常,消费者会认为价格越低越好,但有时候价格反映了品质,因此消费者反而偏好较高的价格。此外,消费者在比较产品特色时,有时很清楚自己偏好其中一项的理由,有时却莫名其妙。
然而,如果将价格、产品特色、品牌甚至图片等种种概念以随机排列的方式同列在一张表上让消费者评比,你很快会发现原本兴致勃勃的被测试者会为了该选择产品特色还是品牌而大伤脑筋。即使对于有经验的消费者和专业人员来说,也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到类似的要素组合中才能够轻松地为不同的概念打分。
RDE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提供给被测试者有意义的刺激,探求他们的“直觉”反应(就像人们对实际商品广告的反应一样),而非经过逻辑思考之后的反应。消费者没有理由剖析自己的感觉、思索自己究竟喜欢产品或广告信息的哪一点,而且消费者很可能要么说不出理由,要么想到的理由并不正确。然而,消费者对产品或广告信息的整体直觉通常相当准确可靠,毕竟人们平常就一直是这样做的。人们会对整体组合而不是构成整体的成分有所反馈。
让我们从头到尾来跟进分析这个项目。前文已介绍了情报收集与解构概念的部分,接下来就要看看项目主管如何将原始的“零碎概念”(idealets,这是我们发明的说法),也就是从竞争对手获得的点滴资讯,通过测试、分析等发展下去。
注:读者无须担忧以下步骤中的一些数学运算,这个流程可以(且已经)轻易地通过便捷的网络工具自动运行,你将在本章中看到这些应用。
步骤一:收集资料并将其归类
A?这个步骤是要收集有关竞争对手的大量资料,而且其数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多。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说过:“只要做完这步就成功了80%。”只要一开始收集到正确的原始资料,用RDE方式解构竞争对手就成功了80%。
B?决定各种类型的名称(例如价格、服务、推销等),并将所有要素分别归入适当的类型。将要素分成不同类型只是为了方便记录,被测试的消费者实际上完全不会察觉到这些类型的存在。
C?编辑原始资料。为避免读者混淆,要区别每个类型当中的概念。消费者不是专门从事分析的机器人,除了信息内容之外,感觉也很重要。常见的错误是,解构之后的概念只剩下骨头和一点点肉,没有情感。要尽量避免这样的错误,否则除了原本就显而易见的东西之外将一无所获。
步骤二:选择一个RDE设计(要素的混合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