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决策(2)

当时,宝洁在中国内地有100多个分销商,他们由宝洁直接管理。为了及时拿到分销商的各种数据,陈东锋和IDS员工给全国分销商建立了一套标准的ERP系统,每家的系统都一样。然后,宝洁每个月会把分销商的销售数据拿来,帮助他们做更多的分析,例如分析何种产品在哪个区域市场销得好,在哪种零售业态好卖,某个区域市场应该重点做洗发水还是洗衣粉、香皂等。由于这套信息系统可以采集到每家分销商的每笔销售数据,宝洁IDS部门通过数据分析,还能发现背后的原因,例如为什么这个产品在这种零售业态好卖,进而帮助分销商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这样的业务回顾每月做一次,其流程是先由IDS产生一套回答业务问题的报表,再由宝洁在当地的销售经理与分销商高层做业务回顾,最后大家共同制定出改善计划。截至2006年底,业务回顾已经帮助宝洁在中国的分销商针对几百个商品制定出渠道、商品选择等较细致的改进策略。

 

实践案例

如家的"金矿"

引领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如家,其创业团队的最初创业想法就是萌芽于对数据的分析。

这几年,从数据中找到"金矿"的企业也颇能数出一些来,用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而不是依靠某个关键人物灵光乍现做出决策,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业务的重要方式。

在创立如家之前,这个团队的大多数人是携程的核心团队,他们分析了大量通过携程预订酒店的客户信息,发现了客户喜欢而国内却没有的酒店类型--合适一般商务人士、上网方便、地处交通便利位置的经济型酒店。于是,如家的商业模式萌芽并诞生了。

2008年,如家从经济型连锁酒店进军高端酒店市场。这次让如家决策层萌发开设四星酒店的原因,又是对客户信息的分析:大量的如家客户通过网站或酒店前台的反馈表,询问如家是否可以做高端酒店。如家对市场进行了考察,认为高端酒店是国内酒店行业的一个新利润增长点,而且京沪等一级城市由于经常举办展会,商务人群对高端酒店需求很大。

 

实践案例

医院里的数据"诊断"

数据分析首先是要分析出对企业的业务、管理、战略有价值的东西。

深圳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是一家街道二级甲等医院,全院有职工1 300人,床位500张,2008年的收入为2.3亿元。

西乡医院在2005年开始实行成本管控,这是出于当时院长的战略考虑--西乡医院服务人口60万,其中95%为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只有"平价"才更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也利于他们与医院服务半径内的3家区级公立医院与1家按照三甲标准建设的民营医院竞争。

从2003年开始,西乡医院建立起了包含HIS(医院管理系统)、LIS(检验管理系统)、PACS(影像系统)、体检系统在内的数字医院系统。这些系统让医院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医生给每个病人开的药、费用和化验项目。他们经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发现,药品收入占西乡医院收入比例的50%以上,但药品给医院贡献的毛利率最多不超过15%,并不能为医院带来更多利润,却给患者增加了很多负担;此外,由于患者看病的钱都用在买药上了,一些该做的化验或检查没有钱做,还会影响疗效。

于是,信息科主任李开祥根据IT系统中各科室用药的历史数据信息,按科室、病种制定了西乡医院的收费标准,如门诊外科的人均药费为33~34元,如果人均药费超过34元,医生则要受到相应处罚,反之则会受到奖励。

指标的选取是控药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选得太苛刻,医生很难达到,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选得太宽泛,就达不到控药的目的。因此李开祥除了根据医院的实际水平外,还参考了控药做得较好的医院指标。

经过严格管控药品成本,西乡医院的药品收入由2003年的40.5%下降到2005年的24.2%,门诊人均药费由49元下降到39元,住院人均药费由1 041元下降到438元。

西乡医院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成功控制了药品比例,每年最少能为西乡医院减少3 000万元的成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