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菜最令人怀念的,是菜里面的人情味!市场里有一堆卖豆腐乳的、麻辣酱的、辣椒的、辣菜的,有时候东西快过期了,就送给大家。像我们家过年是要吃腊八粥的。腊八粥是以前北方大户人家,在腊月八号赈灾济民、送给大家喝的;我们家可不是什么有钱人哪,只是小士官兵哪!可是过年时家里有客,就一定得做好腊八粥送给大家吃,大家都沾沾喜气。
眷村的人就是这样,很有意思,到菜市场买菜,多买两斤猪肉,买回来经过邻居家,就说:“绍琴呀!这猪肉给你!这里脊肉不错,这笋子不错,拿去做菜吧!”也不要钱,他们就像兄弟姊妹一样!尤其这些妈妈们,感情更好,眷村讲的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远亲?早就在大陆啦!所以他们买菜都会多“拎”一点儿回来,这就是互相“供给”,当然,久而久之,做菜也会互相影响,到最后,连眷村的小孩都不是被同一个妈给养大的。
我们小时候,眷村家里一定就是一个纱门,一推就出去了,一推就进来啦,家家户户串来串去方便得很,所以我们小孩子根本就不是吃一家饭长大的!那时候眷村常见的吃饭情景有两种:一种就在家里摆桌在屋子里吃;一种是妈妈带着大碗在外面吃,这时就叫小孩回来吃饭,一边吃,一边喂小孩,一口一口地喂,其他的小萝卜头站在旁边流口水,也跟着被喂一口。
小时候吃奶都是这样,奶水不够吃不饱,找个有奶的,所以说:“有奶便是娘!”小孩就是这样“喂”大的!在谁家玩一玩,到了吃饭时间,那家的妈妈说:“留下来吃饭吧,也不多你一副碗筷!”在眷村,几乎各家的菜式我们都吃过,像我们隔壁蒋爸爸是苏北人,巷口李妈妈是广东人,另外还有四川人、湖南人、天津人、北京人,各种菜系都有!有时候在人家家里就吃了饭,东吃吃西吃吃,经常在外面打游击。
眷村妈妈每一个都是魔术师
眷村因为穷,训练大家有什么做什么,想方设法“变”出很多菜出来。像村子里有个四川人,过年时用肉灌香肠。肉没有的时候,穷,没办法,就用豆腐灌香肠,就算买不起肉,还是可以吃香肠。所以,眷村小孩想到什么东西,第一个不是想怎么买,一定先想怎么“变”,这个“变”,就是创意的来源。
妈妈和爸爸刚到台湾时,妈妈正值十五六岁的豆蔻年华,嫁给了我爸爸,什么都不懂,也还不知道怎么打理一个家,只好从头跟我奶奶学。还好她天生手巧,脑子很机灵,又因为爸爸天生好客,常常没事先知会(说真的,五六十年代哪来的电话呀!),便带着客人回家用饭,老妈在老爸“迅雷不及掩耳”的“机动训练”之下,久而久之,也练就了一身“即兴”变化菜色的好手艺。一直到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次带七八个同学回家吃饭,也都难不倒我妈,照样整治出一桌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