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进军目标市场(4)

通过一个标准的人口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大众消费者更加年轻、更加富裕一些,而且比平均汽车购买者受到更多的教育。更加有趣的是这些消费者的态度。我们发现大众汽车所有者喜欢在驾驶的过程中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他们喜欢在富有挑战性的弯弯曲曲的路段行驶,经常不遵守限速标准,而且不止把汽车看做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具。我们还发现这些消费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很独特。信息灵通、偏爱冒险、有创造性、有自信心、自给自足、爱好体验,驾驶大众的消费者看起来想要把生活的乐趣极大的发掘出来。

我们的访查也强调人们是如何对对该品牌与竞争对手做出评价的。与其他来自欧洲的品牌,如宝马和梅赛德斯相比,人们对大众的印象如其名“大家的汽车”,而且因为大家都能购买而吸引人。大众相对于日本汽车,如本田和丰田还有一个差异,那就是更加独特的、个性化的驾驶体验。

有了对市场的这个新鲜的洞察,阿诺德团队建议进行一个新的产品定位,并树立一个实质上要成为驾驶人想要的活动基础的品牌。凯莉回忆那次展示:

品牌实质的描述要掌握大众能够给其消费者提供的理性和感性双方面收益。我们知道,要在一个充满着竞争的市场上具有特色且吸引顾客就必须好好利用人们对品牌的思考和感受。大众的明显优势就在于它是惟一一个广大美国消费者可以获得的能够付担得起的德国工程的品牌。在情感上,大众汽车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驾驶感受:与道路更为贴近,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联系地更加紧密。

当我们考虑到自己的定位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想要代表的东西,还要考虑到自己不想代表的东西。例如,我们希望大众有吸引力、人们能够支付得起,而不要像其他欧洲汽车品牌那样拒很多人于千里之外。我们想要卖给消费者的是大众独特的驾驶感受,而不仅仅是作为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具,更快或者更便宜。而这些则是几个日本竞争对手的焦点特征(见图3—3)。

1995年6月,阿诺德推出了“驾驶者之需”活动的第一个新广告。早期广告之中的一个就是年轻的执行官们忙于工作而在下班后为了快乐一下逃进捷达和高尔夫。画外音——“在生活的路上,既有乘客也有驾驶员,”标题是“驾驶者之需”极大地抓住了大众想要传递给消费者的精神。因为没有计划引入新产品,为了1995年和1996年的销售而设计的广告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大众重归消费者的购物篮”。

初步的测量显示出这次广告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大众独立意识和忠诚顾客的数目开始提高。更重要的是,销售量开始反弹,1995年和1996年都经历了一个相对前一年16%的增长率。带着这样的记录,1997年美国大众将其注意力转为向年轻的一代消费者拓展“驾驶者之需”的平台。在“吸引新的不同的驾驶员”这个新目标下,营销团队尝试推出了其第一个联合品牌。公共关系总裁,凯斯解释道:

崔克/K2促销很巧合地来到我们这儿。我们的模型有天窗、扰流器以及合金轮胎,而且我们还打算推出一个配件市场降价促销活动来推出这些汽车。但是我们知道,这个降价促销和我们一直以来想要建设的形象是相悖的。所以,阿诺德建议我们和崔克(Trek,一家山地车公司)和K2(滑雪产品公司)商量一个合作营销的机会。在我们最初的对话中,不管是崔克还是K2都对和我们合作有些犹豫。它们不认为大众具有其合作伙伴的形象。但是我们最后说服了它们,并在1996年4月,我们引入了“捷达崔克”,而且引起了轰动。我们决定要给汽车一个全面的包装,进而帮助加强我们的目标驾驶员生活形象,而不是给汽车注入临时的刺激。通过给崔克山地车或者K2滑雪板一个特殊设计的工具,我们能够拓展这个品牌的消费者群并吸引更年轻的驾驶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