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6)

民间经济学的进化

由于经济学最初被当做科学,如何应用它的数据和理论为描述性问题设计可说明的解决方案,人们展开了无穷无尽的争论。用市场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往往遭到怀疑。商人不可靠,企业昧良心。此外还有著名的仇富情绪——憎恨那些从市场上受益最多的人。这种不信任和反感,来自民间科学,来自我们对市场和经济“中土”直觉的局限性。民间经济学令我们蔑视过多的财富,认为高利贷是罪过,怀疑市场看不见的手。我们往往害怕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讨厌自己害怕的东西。

民间经济学做如是观的原因是,在我们当初进化而来的捕猎采集者小群落里,没有资本市场,没有经济增长,没有财富积累,没有过分的贫富差异,劳动分工极少,劳动密集度低(大多数捕猎采集者都肩负着多种任务),工作上显然也没有什么看不见的手。为说明“中土”民间经济学的进化源头,以及为什么如今它叫我们烦心,下表列出了我们由以捕猎采集为生进化到以消费贸易为生的大致数据:

人类群体的进化时间群体人数

迄今10万~1万年前 群落 10~100人

迄今1万~5 000年前 部族 100~1 000人

迄今5 000~3 000年前 酋邦 1 000~10 000人

迄今3 000~1 000年前 国家 10 000~100 000人

迄今1 000年前至今 帝国 100 000~1 000 000人

这条进化时间线上存在着经济的跃迁:起初是在群落中平均分配经济财富,接着等级财富成为部族里地位和权力的标志;随着群落和部族结成酋邦和国家,平等主义分崩离析。故此,在当代世界,我们获取更多财富的自私愿望与追求平等的社会愿望(至少,人不应当太与众不同——不要太富,也别太穷)之间出现了紧张局面。在庞大的现代国家,既有人一贫如洗,也有人富可敌国,人们为此惊慌失措。于是,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削富补穷的政策,因为我们进化时住在一个零和(不是赢,就是输)世界,有人赚了钱,就意味着有人亏了钱。这就是为什么以捕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极度重视互利互惠和分享食物,为什么他们会进化出共享捕猎采集等集体劳动成果的风俗与习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