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就像成千上万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那样,本?波普肯(Ben Popken)乘坐长途汽车从他的家乡美国的丹佛市,来到了纽约。波普肯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快递员,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于曼哈顿大街的滚滚车流中。就这样,他好不容易赚够了钱,给自己买了套体面的西装,又给自己找了份更安全的工作——一家网络营销公司的小职员。业余时间,波普肯还给一个在线逗乐广告活动撰写文案。
2006年,波普肯以“购物者反击”为关键词,把他所写的讽刺短文发表在消费者评论网站Consumerist.com上。此举给尼克?邓顿(Nick Denton)留下了深刻印象。尼克?邓顿是美国知名商业博客传媒Gawker公司的老板,他很快将波普肯招聘到Consumerist网站担任编辑。
在波普肯的率领下,Consumerist网站出现了强有力的发展势头。每天网站上都刊登或更新大约30个读者发来的投诉:甲公司拒绝承担还在保修期内的笔记本电脑的维修费用;乙公司不让取消已故兄弟的电话合同;丙生产商的产品规格变小而价格不变。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该网站还为消费者怎样应对客服中心的滞后反应和其他失策举动出谋献策,所有这些使网站的月点击量达到1 500万。而且网站内容不断被包括《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在内的主流媒体引用。此外,在掘客网(Digg.com)等主流网站的排行榜上,Consumerist网站也名列前茅。由于与其他博客群的广泛连接,其网站内容得以在因特网上广为传播。包括戴尔(Dell)和 美国无线通讯运营商Sprint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定期监测Consumerist网站提供的信息,快速回应有关他们产品和运营的评论。
波普肯本人和他的网站所展现出的内在属性是激发本书创作动机的最初源泉。他和Consumerist是市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绝佳证明。这种剧变从根本上改变、甚至颠覆了买卖双方的关系。
无论消费者的年龄和收入情况如何,他们对周围的商品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广告的篇幅越长,
扬科洛维奇市场调研公司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美国一半以上的成年人认为,他们比商店的售货员更了解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花费越大,人们越不信以为真。即使是用数码技术制作的电视广告在他们面前,也只是过眼烟云,不留痕迹。在评判那些有污点的公司时,这些消费者就像正襟危坐,胸佩“我们不会上当受骗!”标牌的陪审员。
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特网更是汇集消费者智慧的聚宝盆。它使得消费者对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了解远比企业所想象和预期的都要多。利用因特网,消费者很容易查阅到有关企业的人事雇佣、温室气体排放量、公平交易政策以及慈善捐助等情况。浏览像Consumerist网站上的博客群,或者在网络社区与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他们也可以了解到有关企业产品的最新详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