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习中的N世代:互动(1)

教学PK单向教学

2008年初,YouTube上一段叫《当今的学生》的视频火了一把。讲述的是19世纪的时候,有人发明了黑板这个好东西,帮学生们把信息具体化,从那以后,灰暗的教室就没变过;到了2007年,教室突然间有了颜色,里面坐满了学生。视频中200个脸上写满了无聊的学生通过网络在学校做了一个创举,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他们一个挨一个地举起了标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尖锐地指责了教育系统:

“我们班有115个人。”

“有18%的老师知道我叫什么。”

“我读了布置下来材料的49%。”

“我花100美元买的课本一次都没看过。”

“我今年会读8本书,看2300个网页,1281个Facebook主页。”

“这学期,我会写42页作业,500页电子邮件。”

“等我毕业了,我做的工作可能今天的人都没听说过。”

然后,一个学生举起了一套多选试题,旁边的标语写着:“做了这个我也不一定会成功。”

这不是在开玩笑。

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StateUniversity)的文化人类学家迈克尔·韦施(MichaelWesch)和200个学生一起完成了这段精彩的视频,指出了当今教育最大的一个弊病。N世代在数字化的21世纪里长大,但教育系统里的一些方面却是为工业时代设计的,落后了至少100年。当今普遍采用的教育方法以老师为中心,单向教授一成不变的内容,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讲的内容。这种方法可能很适合大规模生产经济,但是却应对不了数字化经济提出的挑战,不适合N世代。

难怪那么多学生都不愿意接受。

在这章中我们会看到,这代人里的大学生数量空前,但是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里,美国的辍学率都高得惊人。这样的后果很严重:因为中学没毕业的人更容易经历失业、贫穷、生病和孤独。

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显然很复杂,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用一种新方法来替代工业时代的教学方法,这代年轻人就能在这个数字化的世界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教育系统应该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

老师应该以和学生互动为主,以讲课为辅,让学生自己发现。

学校应该因材施教,不要一成不变的教学。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彼此协作,不要让他们孤军奋战。

这些都可以实现:克里斯·得第老师创造了一个名叫河畔城(RiverCity)的多用户虚拟环境,出色地实现了上面的想法。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会读到很多他这样的老师,还会去看看孟菲斯和多伦多的几所学校,这些学校高瞻远瞩,以学生为中心,特别着眼于N世代,对所有不被传统课堂接受的学生都是一个启发;我们会看看目前为止在学校里安装电脑的效果,还会看看一些优秀教师是怎样摆脱传统方法,因材施教的。在这章末尾,我们会给老师们提一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一个21世纪的教室。我相信,如果他们听从了这些建议,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还有课外)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方式也会和工业化时代的不同,帮学生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

两代人:一代在兴起,一代在衰落

这些人一样大,却是两代人。一方面,N世代即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1970 2003年,美国大学的入学率增加了50%,25~29岁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翻了一番;2006年,18~24岁的美国人里有35%有中学及以上学历,这个数字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发达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里排名第5。N世代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民族最多元,女性的主导权最大。他们很看重教育,大多数人都觉得比起他们的父辈,现在大学学历更重要。还有一小部分上了最好的大学,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小班上课,能接触最好的老师、最尖端的科技和信息,毕业率接近100%。

但是太多人,尤其是黑人、西班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