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模式的能力培养需要我们学会如何与此时此地的现实(不论它对我们来说是何种存在状态)相联系。这个说法听起来容易,但是却很难做到。很多时候,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方式”发展,我们就不希望活在现实中,而是希望能够逃到别的地方,任何别的地方都行。此外,大部分的时间里,不论你多么努力,想要把注意集中在当前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我们的思维四处乱窜,就像热带雨林里的猴子似的,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
你多半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走出一个房间想要找一把剪刀或者电话号码簿时,却发现自己茫然地站在另外一个房间里不知道要干什么。还有的时候,你读完一个笑话想要跟朋友们分享,但一两分钟后你却在思索有没有检查支票簿的事情了——你根本没有意识到思维是如何从一个转向另一个的。我们的大脑好像自己长了个脑子似的,根本不听我们指挥。
仅仅能够意识到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发现。但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如何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即便在有很多干扰的时候,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境和压力的时候,也能够不慌乱无措,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事情呢?我们如何维持和加强自己的注意力呢?
我们需要通过选择注意的点和注意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为了使这个策略奏效,我们还需要发展一定程度的动机和意向性,以防止被大脑根深蒂固的旧反应模式所摆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会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解释。
小僧的故事
在古代喜马拉雅地区的某个王国里流传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说的是某个新入佛门的小僧非常期待与师父的第一次见面。尽管他心中藏着许多的问题渴望得到解答,但考虑到这还不是询问的恰当时机,因此他识大体地专心倾听师父的教诲。师父的指示简短而直接。“明天早起,然后爬到山顶的洞穴。在那里,从清晨一直打坐到黄昏,心无杂念。用任何方式去摒除杂念。当一天结束之后,来找我并谈谈感受。”
第二天一早,这位小僧就来到了洞穴,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然后等待思绪沉静下来。他想只要坐得时间足够久,大脑自然会一片空白。但事与愿违,他的脑中挤满了各种念头。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担心完成不了师父交给的任务。他试图把念头从脑中强行驱赶走,但是那反而招来了更多的念头。他对着脑中的思绪大喊:“滚开”,可是只有他的声音在洞穴里回荡。他上蹿下跳,屏住呼吸,使劲摇晃脑袋。但是任何方式都不起作用。他这一生都没有经历过如此可怕的思维轰炸。
一天结束之后他下了山,感到非常沮丧,不知道师父会有什么反应。也许他会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劝退,师父可能会认为他不适合更深入的修行。但是,师父听了他描述种种精神和身体上的努力之后,哈哈大笑。“干得很好!你确实非常努力,而且做得也不错。明天你再回到那个山洞。在那里从早坐到晚,除了思考什么也不做。一整天都要想着各种你喜欢的东西,中间不要有停下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