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倒一杯水的哲理(4)

(4)反馈

反馈是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动,对于系统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反馈的存在,系统才能表现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约翰·斯特曼教授甚至指出,系统最复杂的行为通常产生于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反馈),而并非源于各组成部分自身的复杂性。例如,对于一支足球队来说,为了使球队这个整体表现出高水平,场上的每个球员都必须不停地接收和处理“信息流”:关于对方球员的队形的信息,以及自己队友站位的信息等。如果给一名或多名球员戴上眼罩,让他无法得知什么球员在什么位置,他就无法发挥作用,整个系统就无法顺畅地运作。正是这种对大量动态信息的持续处理,结合各位球员为了团队的整体目标而进行自我约束的一些规则和意愿,才能使得整个球队表现优异。

当然,反馈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用来进行控制、限制或者约束;有时候,反馈也可以起到扩大或者增强的效果。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参加公共集会的人群,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越来越狂热,或者越来越恐慌。对于股票市场,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5)目的性

每个系统都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虽然有些系统非生命体、无意识,但它们通常也有“最后的稳定状态”。这一理念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而现代科学则以物理学、化学等原理来解释系统的目的性。例如,为什么树上的苹果不会飞到天上去而是会落到地面上?高尔夫球为什么会掉到洞底而不是停在洞深的一半处?其背后有结构因素使然。这可以看成是系统的目的性。

按照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的观念,系统中存在的负反馈导致系统产生有目的的行为,可以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实现特定目标。此外,对于社会和组织系统,由于其构成主体 人类和组织 具有自己的利益或意图,因而导致系统往往具有多重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行动者”(actors)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观点。因此,系统思考的精髓之一是全面思考。

(6)动态稳定性

对于复杂系统而言,系统会表现得像一个强韧有力、充满弹性的“网子” 当你将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拉出来的时候,它只会在你用力的时候受到你的牵制,而当你一松手,它就立刻弹回原来的位置。因此,大多数系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自组织”、自我调适的特性,可以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即使受到干扰(只要不超出适当的限度)仍能回到其平衡点上。

当然,你必须了解系统的结构,以便识别哪些事件只会暂时影响系统的行为,哪些则会对系统产生永久性影响。从原理上讲,不能改变系统重要的反馈回路的任何变化,不管它有多大,也仅仅是暂时的;相反,能影响系统关键回路之间关系的任何变化,不管它有多小,都将改变该系统的长期行为。

(7)结构影响行为

包括著名的“啤酒游戏”在内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当他们置身于相同系统之中时,也倾向于产生类似的行为与结果。因此,系统思考基本原理之一即系统的行为由其结构决定。结构是系统中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模式,包括系统的物理和机制构造(例如潜规则、价值观等)及其与系统主体的决策制定过程之间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

例如,易中天说《墨子》时曾提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客,国人多创瘢。”翻译成白话就是,楚灵王喜欢细腰的,楚国当官的都饿肚子;吴王好勇,战士皆赴汤蹈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人们常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的文化”,确实,企业最高负责人(“一把手”)的习惯、偏好、价值判断等均属于影响系统行为的结构层面的因素,它们会影响或左右企业成员的行为 凡是顺应或符合领导习惯、偏好的行为,就会令领导满意,获得肯定或嘉奖;不符合领导价值判断的行为,就会被制止。甚至在一些小的细节方面,这一原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某个领导喜欢某类体育运动(如网球),其他人就会苦练网球,以求能有更多机会和领导切磋切磋,因而在这家企业中,网球运动就会盛行,很多人都会成为网球高手!如果某位领导有很强的守时观念,则这家企业开会时大多数人都不会迟到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