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与世界平等沟通的可能

作者:徐江  

见到一个“9·11”发生时正在纽约的熟人,除了还原了一番当时全城的恐怖外,还给我讲了这么两个有意思的事:事情一 —— 美国一家最大的投资调查公司不久前到北京考察投资环境,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感到震惊。他们在给国内投资者们发布的调查结果中感叹,中国现在的投资环境太好了。这以前,他们从未来过中国。  

事情二 —— “9·11”事件发生那天,离现场很近的一个中国老太太开的鞋店平跟鞋、拖鞋之类的生意特别火爆,因为逃难的女人中有不少那天是穿高跟鞋的,行走不便。而附近一家韩国人开的鞋店此时则免费向人们开放,任人随意拿取。这两家小店的做法,被当地报纸并列在一起予以报道。报道绝对客观,记者没有做任何主观的评价。  熟人是研究媒体和美国史的。她对这两件事有明确的归纳:前一件说明美国人很不了解现在的中国;后一件则说明老外们一些对中国人不好的印象,源自于我们在许多具体而微的事情上的表现。我觉得她说的这两件事反映的其实是一个问题:一个清醒的中国人该采取哪种态度,与世界进行健康的沟通?我再来讲我个人在咱们国内的两个小发现。  

发现1:九十年代中期在《读书》上看过一篇文章,介绍韩国的。文章作者在提到“汉城”这个地方时,说现在韩国人管这儿叫“首乌尔”,你要跟他说“汉城”,有的人会跟你急,因为那是封建年代的历史名称,而且要是出自中国人之口,人家还会认为你有沙文主义倾向,不友好,最好以后大家都能把叫法改过来。可是,这么好几年过去了,上自媒体下到民间,大伙还都“汉城”“汉城”地叫。事情要真像作者说的那么严重,我想这又是一件影响其它国家对咱国人看法的事吧。  发现2:每次看意甲比赛,镜头上一出现那个日本小黄毛,解说员就瞎激动,“中田英寿”长啊短的,好象跟说他家大爷似的。报纸也管这个人叫“中田英寿”。可他的球衣后面印的名字却是“NAKATA”,音译过来该是“纳喀嗒”。那么,两种叫法哪种更贴近于“中田”在他母语里的叫法呢?还有更著名的村上春树,这位大师名字正式的英文拼法为“Haruki Murakami”,后面姓氏音译过来大约为“木拉卡米”之类,“村上”又从何而来呢?对着日文把它当成中国字儿念,还自以为有理、了解人家,大概只有咱国人才会犯这么既文盲又自以为是的错误。而且这么些年丝毫没有反省。也难怪现在大伙儿还弱智地以为“右翼”只是日本国民中的一小撮了。  

回头再说“9·11”。作为一个美国在全球推行强权政治时代的普通中国人,放在平时,我当然会对有人不吃老美的那一套感到兴奋、刺激。但这有一个大前提,即你不能因为一个东西邪恶,就愤而支持另一个与其做对的更邪恶的东西。极端恐怖主义比起美国政府,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可是事件过去这么些天了,我在一些网上看到某些网虫们的言论中仍然不时洋溢着一种愚昧的令人作呕的欢乐,我诧异了。更有甚者,北京一个靠鼓吹嗜血“革命”作秀在演艺圈混饭叫张广天的戏子,还去歌颂什么反对“资产阶级”的狗屁“圣战”……该反应过来了吧:人家美国那是遭了难啊!而且说不定世贸大厦遭难者中就有我们的亲戚朋友,难道你愿意你周围的人都因为这类你觉得Hi的“革命”而遭受不幸吗?这些E时代时尚的苍蝇们,他们或许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但他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忘记当初,自己在影院里被“铁达泥”感动的那一瞬呢?  

当每个人变得稍稍理智和健康些,这个民族才赢得了一种与世界进行平等沟通的可能。  

这之后,才配谈尊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