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沙
王朔骂了金庸,是文坛近期最热闹的一件事。
这种热闹似乎跟我也有了某种关系似的,我总是接到媒体打来的电话:王朔骂了金庸,对此事你有何看法。作为一个骂人的人,我似乎也有了评判与赏析别人骂仗的权力。
那就说说吧。
我没有骂过金庸,最直接的原因是我甚至没怎么读过金庸。但据我所知,金庸的首骂者绝不是王朔,在我主编的《文友》杂志上,近两年来,批评金庸的文字至少已经发过两篇。所以,日下的热闹并不在于金庸挨骂,而在于王朔骂了金庸——一个小热闹人骂了一个老热闹人,有人写文章说这叫“以俗骂俗”。
在观点上我将无保留地支持王朔。我和他相似的一点在于,都不是“金庸迷”或金庸的铁杆读者,不过是偶尔拿来翻翻,又不觉得像吹捧的那么好,所谓“大人的童话”并不那么容易进入。而在话语(文字)上、在性情上我又是特别欣赏王朔的人,我以为王朔最高级的文字并不在他的小说中,而在于他面对记者或面对自己时的胡说八道,他靠胡说八道就足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作家,他可以用最混帐的方式把话说清楚、说透,他不是最早骂金庸的人,但他是把金庸说得最透彻的人,他用语言的利爪把老金庸扒光了,王朔性情无敌。 性情无敌的人将在这样的作战中无敌。这是我的经
验,也是王朔的经验。我希望他一直说下去、骂下去,不管下一个他是拿鲁迅说事儿还是别的什么人,关键在于他是如何骂的以及骂得如何精彩,他毕生真正的巨著很可能会在这说与骂中完成而不是他那越来越刻意的小说。 反观金庸,他如果感到被动与尴尬亦与他本人无关,他用自己生命的某一段写了那些小说,那些小说就是那样的套路,他没有太大的突破大概也不该受到指责。王朔开骂之所以让人感到痛快完全是因为他开战的对象是神话了的已成为庞然大物的金庸。十多年来,在中国大陆的知识界,迷信与神话金庸的暗流涌动,从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开
始,所有的文化人都把对金庸武学的再认识当成了时髦课题。当这个人出现在九名中国小说大师的行列中(茅盾落选),当这个人频频露面成为电视明星连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评委也要做时,我想王朔的发难就不再是多余的。 我不是说茅盾就一定比金庸高,而是说拥有全球最多华人读者的金庸名列的也不该是那块牌坊。联想起近一年来多家媒体与机构推出的几种版本的世纪“小说百强”、“文学百强”均不见王朔的名字,于是他冲金庸发难之举在我看来更显得真切与合情合理。牌坊之外的人看明白了也有力量了。 至于有人猜测说王朔此举是为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作提前所做的炒作,即便是真的我想也不要提了,在动机上找破绽来打击人的做法太中国了也太没意思了。王朔骂了人,填补了娱记与看客们的空虚,又谈出了中国文化的内部问题,这不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