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是什么决定了形式(10)

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当一个年轻艺术家想出名引人注意,就应该做一个比较醒目的形象,光头能在一大堆作品中跳出来。那个时候,"水"和"光头"都是我想要表达的元素,当时做了好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觉得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首要的还是先做一个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的作品为妙。就把工作顺序先安排在光头这一部分,然后等以后别人知道你名字,你的名字足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了,然后你翻过头来画这些相对视觉不这么强烈,但是它的精神的、内在的含量更丰富的一些作品。

因此"光头"只是个契机。在画光头之前,我画了不少素描,我觉得作品内涵方面,我已经把握住了,那么现在需要的是吸引人的外壳。如果能把内涵和外壳加在一起,就有可能成功。相反,假如没有内涵,我就绝对不轻易把人拉到画前。最初的想法是画一个奇怪的、引人注意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很有内容的、让人可以玩味的东西,画光头最符合我强烈的表达愿望,也体现了视觉和心理空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光头作为单独形象会很突出,但当它作为群体出现时,个体的个性就会消失。这个理由对于我是强有力的。对于生长在我们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被忽略的感觉,是比较强烈的。画面的视觉效果正好符合我对于个体在社会当中的位置的理解。艺术史上,很少有艺术家把共性的人拿到前台来。可现实生活中,共性的人往往是铺天盖地地存在。我记得我最早画光头还是在大四时,那时候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样式来做艺术,光头也是这个尝试的一部分。那时我和好朋友萧昱天天在一起。他很着急,说你根本就不应该画这东西,这不是你自己,你应该找找你自己,坚持你自己。可到底什么是我自己呢?弄来弄去,最后搞清楚了,一切可能性都是我,都是自我,所谓自我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而不是个很小的具体的模样。个性也是包含在共性之中的。

"光头"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抽象,它们不断出现的意义并不是在为张三李四画自画像,我一边实践一边想,究竟是什么使我为光头着迷?要知道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画几缕头发、写生一个人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如何去写生一个社会的状态,这要看每位艺术家的着眼点是什么。比如说当一个个体在整个社会背景下是被忽视的,我们却把他的肖像拿出来做一个放大性的描绘,那么它给外界、给历史的印象就是每一个个体在那个时代是得到尊重的,那么在这种局部写实的过程中,就歪曲了当时历史的状态。相对于一个个体的存在,整个社会太庞大了,那么只有不断地强化你自身的符号,你才会不至于被忽略与被淹没,但是这样你也会牺牲掉一些东西,比如说那些你可能拥有的细节上的变化。这样你就会受到许多限制。但是如果你去追求那种自由与变化,你就会很容易被社会忽略掉,这样你反而会丧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