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上海(2)

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已经提供了不少军事训练和教育学习的机会给中国及远东其他国家革命党人。后来,苏联把几个训练学校合并,组成东方劳动者大学。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行者,为了给中国革命培养干部,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苏联决定在莫斯科创办一所“孙逸仙大学”(即中山大学)。1925年夏,作为国民党中央最高顾问的第三国际代表鲍罗廷在广州公开宣布,苏联方面决定成立孙逸仙大学,专门招收中国进步青年。国民党为此成立了由胡汉民、汪精卫、谭延等组成的赴苏留学选拔委员会。

激进的小蒋听到这个消息很受鼓舞。当时的莫斯科成了中国进步青年心目中的圣地。小蒋受当时“联俄联共”政策的影响,在失学的彷徨、烦闷的日子里,也不时应邀前往苏联驻华使馆看电影、听讲演,对莫斯科已心向往之,便兴起赴苏留学的念头。

当小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监护人”吴稚晖时,吴问他:“你到俄国去干什么?”

“革命去!”

“革命就是造反,难道你不怕掉脑袋吗?”

“不怕!”

“革命不是那么简单吧!你再考虑一下。”

“我已经决定了!”

吴稚晖只好说:“你去试试也好,青年人多尝试一次,都是好的。你去广州问问你父亲吧。”

吴稚晖挽留不住也决定不了,只好让蒋经国南下广州,向蒋介石请命。在北方的初秋时节,他跳上从天津开往南方的一艘轮船,结束了短暂的故都之旅。

1925年秋末,小蒋兴致勃勃地来到广州。当时,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兼广州卫戍司令,当时的妻子陈洁如在广州照料他的生活。机灵的小蒋在见父亲之前,先去探望年轻的美妇人“上海姆妈”陈洁如,向她报告自己有意前往莫斯科,请她去父亲那里疏通疏通。

据陈洁如的回忆,蒋介石起初大皱眉头,骂儿子“朽木不可雕也”,并说,他亦负担不起儿子的留学费用。颇有见识的陈洁如却赞同蒋经国的选择,规劝蒋介石说:“经国是蒋家的嫡生儿子,是蒋家的前途和接班人。他到苏联留学关系到他的前程大事,又何尝不关系到你的前程大事?”

“这个我懂,可苏联不见得是最好的地方。我看还不如去德国、日本好。”蒋介石说。

“还亏你自我标榜革命左派呢,原来你根本不喜欢苏联!人家可和你不同!”陈洁如提醒蒋介石说。

蒋介石不久前刚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考察回来,对苏联有他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总之一句话,他虽然不喜欢苏联的那套做法,但当时赞同的成分占上风。因为他的导师孙中山正在“联俄联共”嘛。

听了陈洁如的话,蒋介石打起肚皮官司来了:我与苏联驻中国总顾问鲍罗廷打得火热,苏联送枪送炮又送钱,没有苏联支持,我的黄埔军校还怎么办下去?眼下莫斯科孙逸仙大学正在广州招生,许多党国要人的子女,如于右任的女儿于之秀,陈树人的儿子陈复,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等都报名入学,鲍罗廷也推荐了经国去留苏。我一个响当当的革命左派,阻止儿子留苏,恐怕会引起非议。蒋介石打完肚皮官司后对陈洁如说:“听你的!”

蒋介石为什么当初一口回绝最终又同意了儿子前往苏联呢?是因为他打的是政治算盘,虽然骨子里不喜欢苏联但当时又离不开苏联的支持。儿子到莫斯科留学符合他的政治和事业利益,也不太悖逆他当时的意识形态倾向。他在1925年10月1日的日记中简单记述道:“我再次提示经国,我决定允许他到苏联进修”,并祝愿儿子在国外“刻苦学习,鹏程万里”。他要求只有15岁的儿子,出国之前应先成为中国国民党党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