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疾病的理解“科学”吗

因为分不清“病”和“症”,很多人,甚至某些医生,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身体指标异常就是疾病。

在“身体不适就是病”的逻辑下,许多“症”被判定为“病”,被“消灭”。

新近研究发现,有的细菌和病原体需要铁才能生长,当人体患有这些细菌和病原体感染的疾病后,人体会主动让铁成为缺乏性物质,以“饿死”病原体,帮助机体抗病,从而形成了临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症。

研究证明,这样的缺铁性贫血对人体是有益的。

但在临床上,许多结核病患者常有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医生如果根据惯例给病人“补铁”,结核病反而会更加严重。

◆我们为什么生“病”

身体指标异常就是疾病,这种信条正日益受到来自西医阵线内部的质疑。

在美国学者尼斯和威廉斯所著的《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中,作者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生病,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西医思维模式的一种新的视角——

为什么会咳嗽?咳嗽,是人体为了从呼吸道排除异物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过度地镇咳,有可能死于肺炎。

为什么会贫血?细菌感染后因铁被管制而含量偏低的贫血,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而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

为什么会感到疲劳?感受疲劳的能力是为了避免身体过度劳损。

为什么会焦虑?焦虑是为使我们免受未来的危险与打击。在危机面前,焦虑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使外面处于应激状态。有时这些焦虑是多余的,但被一次毁灭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对一百次误报警告作出反应的成本。

◆重新审视“疾病”的定义

如果把人体自我保护所引起的症状也定义为“病”,那么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有多少莫名其妙的病,是由于长期的治疗不当引起的?

·究竟有多少“对症下药”是真正在挽救健康,而不是在破坏人体的自我修复机能?

·对抗性疗法为身体提供的正面协助多,还是负面阻碍多?

◆有症状就是坏事吗

对疾病,中医与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比如,一个人嘴上起了“火疱”,在西医看来,这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但在中医看来,可能这只是一种信号,出现这种症状并不是一件坏事,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体内阴阳平衡了,“火疱”自然也就消退了。

韩剧《大长今》中有一个长今治愈痘疮的桥段,具有鲜明的中医文化色彩。长今并不知道,也无法知道痘疮的病因,但她的治疗方向却是正确的——想办法让痘疮完全发出来,而不是之前其他人采取的抑制痘疮的办法。

◆抑制症状,可能是多余的关照

有一种常见错误思维是:身体不适,就等于病了,就要消灭这种不适。

其实,身体不适,未必就是健康在恶化,也有可能是身体在康复。

比如,当我们的伤口接近愈合时,常常会发痒。当伤口接近愈合时,新的神经末梢长进结缔组织后,局部知觉也逐渐恢复,对外界刺激渐趋敏感,所以这时伤口容易发痒。等到伤口完全长好后,新的神

经末梢习惯了周围环境,也就不再觉得痒了。这种痒的感觉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所以,身体不适,不一定就是“病”,反而可能是身体好转的征兆。抑制某些症状,也许是对身体多余的关照,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症下药”值得推崇吗

在中医里,“病”和“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断病的一个基本方法,医生依据病人的症状以及自己对医学的理解和经验,用推理的方法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依病因拟定治疗的方法。

病,是问题的根源。

症,是病前、病中、病后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如疼痛、发热、呕吐、焦虑等),或身体变化的状态(长斑、脱发、异常发胖、异常消瘦、肤色异常等)。

比如人体受到寒气的侵袭,就会打喷嚏,这时寒气就是病,而打喷嚏就是症。中医会用祛除寒邪的手段来治病。在西医中就是吃感冒药,使人不再打喷嚏为治愈手段。如此一来,症状是消失了,似乎是好了,但寒气依然滞留在体内,也就是说疾病并没有除根。这样就会有后遗症,寒气长留体内,可能会变成肺里的实症。

病存于五脏六腑,症存于四肢五官。病是症之因,症是病之果,病和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果一定要将“病”比喻为敌人,那么“症”则是“信使”,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常说的“对症下药”似乎有褒扬之意,但细究起来,这其实是个中性词,“因病施治”才算完美,因为“治症”只是治标,“治病”才是治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