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名家十五讲(54)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德,因此,也是家天下的政治道德,这为后来的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孝道 的泛化是在《孝经》中完成的,它被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被认 为是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社会各阶层人的首要的和无所不 包的道德。到了汉代,“以孝治天下”、“举孝廉”、设孝经博士等举措, 又将孝的泛化予以确认和强化。因此,正如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 义》中指出的,“《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 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甚至到现 在,西方的语系里还没有和“孝”对等的字义。

中华的孝道,主要指的还是亲情上的孝道,可以说孝道情怀是人类一 切美好感情的基础,只要有血缘关系存在,那么爱敬父母就是人类的一种天 性,是一切道德美好感情的源头,是德性和义务产生的精神根源。人也正是 在父母的爱中学会了反哺和奉献。现代社会的孝道信仰其实就是要保持这种 所谓的人民性,人民性的精华就是和封建政治的“泛孝”脱离了,使孝道成 为完全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进一步,我们再把孝的内涵与天地、宇 宙的生命源起结合在一起,探讨生命的真谛。

从这几年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主旋律一直都 在强调“家”这个概念。这应该也算是再一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就是 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找到真髓。“常回家看看”应该看什么?其实就是恢复孝道 信仰。尽管在政治制度上以及生产力等方面,中国这一百年来,一直讲究西学 为用,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状态,在台湾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的。比如台湾特 别注重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新婚夫妻买房子就一定要有父母的房间。我 们把台湾的家庭称之为“内阁制”,父母的精神领袖地位是不变的。平常家事 基本上由夫妻俩决定,有重大的事情决策时,则一定要请教他们。另外,从节 庆上也能看出两岸孝道信仰文化的差异。比如过春节,现在大陆过年的气氛就 越来越淡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也逐渐被西方节日所影响。而在台湾,客家人和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其他如山东人却仍然会保留一些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从大陆传承过来 的。比如大年三十那天,他们一定会到祖先的坟上把过世的父母“接”回家里 一起过年,家里放好香案,上面摆着香果、供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举行仪式, 沐浴、上香、行大礼。从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到庙里烧香拜 佛,尤其初九天公生比年初一还热闹;年后的清明节,也一定要去祖先的坟地 上供;冬至之后,还要到坟上去送寒衣;父母的生日,也要上坟。基本上每一 年要给父母扫五次墓,正所谓大孝终身思父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了千年的提炼与沉淀的,孝道所孕育的深层文 化也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那么“孝道”的细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对父母 要恭敬,更重要的是要光宗耀祖。为什么封建社会要提倡“以孝道治天下” 呢?就是因为奉行孝道的人会有“羞耻感”和“荣誉心”,孝道教育在本质 上其实就是“八荣八耻”教育。一个人因“孝顺”而具备了这种人格魅力, 那么他就会造福于社会。我刚才所说的“光宗耀祖”其实就是奋进的一种动 力。西方把奋进、勤俭都当成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智慧的细节,同时也 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细节。如果能够把孝道信仰放大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 孝道文化其实和人品是一体的。就像我们常常说的一样,一个人如果不求上 进,那么简直就是羞辱家门,是家门的不幸。但如果真的要“光宗耀祖”, 就必须做到勤俭、诚实等,它们都涵盖在了孝道里面。大陆在这几年大力推 行“八荣八耻”,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孝”字。

另外,如果一个孩子懂得了遵守孝道,他也就有了爱。但在百年中国 的变迁过程中,在东西方文明交手后,我们往往觉得在科学技术上逊人家一 等,所以盲目地在变革过程中泼污水,否定自己的文化,这样常常也就把自 己的孩子泼了出去。其实,所谓欧美也好,日本、韩国、很多基督教国家、 甚至非洲国家也好,他们很多的道德观都和儒家传统的道德观是相通的,都 是讲仁爱、讲孝道、讲家庭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