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名家十五讲(47)

电脑伤骨。上网让你看了很多不该看的东西,然后就想入非非。心为国

王,肾为大臣,心一想,肾就工作,于是就分泌了很多黏液,我们中国人管

它叫下流。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我非常受益: 《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著;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老师著; 《论语别裁》,南怀瑾老师著; 《影尘回忆录》,倓虚老法师著; 《王凤仪言行录》,王善人著。

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

刘慧敏 刘余莉

刘慧敏,南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对于现代家庭关系问题的讨论,笔墨日益集中于夫妻双方关系的处理和 协调,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家庭中子女越来越少地关注对父母的赡养与孝敬问 题?易言之,传统社会中浓厚的孝亲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还处于何种地位,起 着多大的作用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当代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敬” 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

调查是在烟台开发区的一个居民小区中进行的。由于地处开发区,集中 了许多年轻的和中年的夫妇。与地处开发区的特点有关,这里聚集的年轻人 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文化素质。我们的访谈对象是那些与儿女生活在 一起的老年人,了解他们对儿女的孝亲观念的看法。

在谈及儿女对父母是否“孝敬”的问题时,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 的。然而,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们听来,都带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无奈。 在他们看来,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儿女的照顾,就很满足了。而这种 满足似乎来自于与那些歧视打骂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儿女 的对比。从他们的谈话中还得知,对于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家务,他们 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担了,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能干活的时候,不要成为子女的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包袱。至于像子女不高兴了,说话时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带有训斥的口 吻等情况,他们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接受了。他们的精神生 活,更多的是来自于与孙子、外孙的感情交流,而来自于儿女的却很少。儿 女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应该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而把孝仅仅理解为赡养父 母。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孝”的理解相距甚远。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 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 子·离娄上》)、《孝经》中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 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 当做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 地阐述了“孝”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

孝道为什么这样为古人所重视呢

在儒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讲人性本善, 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 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恻隐之心。 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 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上。因此,“孝”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理解了这个字, 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 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 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的观念,那就不是孝 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 终是一体。在国外的中国人还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外国人不理解,问: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先,认都不认得,还祭祀他们干什么?这是因为他们 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中国人祭祀祖先,这个情存得深 厚!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的 教育,从横的方面,则讲兄弟之间的悌,继而把它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 弟”。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就自然会井然有序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