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名家十五讲(32)

儒家的圣贤不仅从维系和谐人伦关系的角度阐述了“见得思义”、“见 利思义”的重要性,而且也从德与财的关系上进一步告诫人们避免追求不义 之财。在古人看来,财富并不是赚到自己的手中就属于自己所有了。《大 学》上讲:“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说: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 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根据古人的经验总结,他们把“不 好”的方式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官府、水灾、火灾、盗贼、不肖子孙。例 如,一个人的钱财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取的,最后东窗事 发,自己锒铛入狱,所贪取的钱也被没收充公;此外,水灾、火灾等自然灾 害也会把不义之财漂夺走、焚烧掉;而一些盗贼也会专偷为富不仁的人,还 有不成器的败家子也会把不义之财散光……

所以,《大学》上又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就是说,一个君 子首先重视的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因为有了德行就能感召好的人才来追随 他、帮助他。“土”即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现在泛指一切资 源、条件。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汇聚到一起,他们众志成城地把这些条件利用 好,就自然能够创造财富,创造财富之后又把它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上。这 段话不仅是一个人获得长远利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所以,德行是财富的根本,而财富仅是德行的枝叶花果而已。 一个人外在的财富、地位、名声等都是靠深厚的德行来承载的。如果一个人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没有德行,即使获取了财富,有了好的名声,那也是昙花一现,不能保持良 久,甚至还会给自己招致灾祸。正如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上所说: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意思 是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吃有毒的肉来止饥,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 不仅不能止息自己的饥渴,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所以《大学》上总结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智 慧的仁者在赚取财富之后,不吝于用这些钱财救济贫苦,捐助教育,支持慈 善,结果用财富为自己获得了好的名声,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甚至还能垂 范后世,名留青史;而利令智昏的不仁者却不惜以自己良好的身份、社会地 位、名声为代价,去追求财富的增长,以致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甚至坑蒙 拐骗、打砸抢烧无所不为,结果落得了人财两空、家人蒙羞,甚至锒铛入 狱、遗臭万年的结果。

古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宣 讲的也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所以人们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耳熟能详,并潜移默化地以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到了现代社 会,由于我们缺少西方宗教式文化的熏陶,又一度抛弃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教 育传统,所以当代中国才出现了很多“唯利是图”的行为,这也是古人所说 的“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恢 复和提倡以“五伦八德十义”为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因为“宇清、国安、 家和、人乐,壹是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

学儒与儒

汉儒扬雄在《法言》上把儒解释为“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学说的 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理、规律都能通达明了。儒家之所以能够通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达这些规律,是因为儒家是以学“道”为根本,道即自然而然的规律。《周 礼·天官》上讲:“四曰儒,以道得民”,意思是第四个执掌是儒,儒用 “道”来教化一般的民众,而且民众从心里认同儒的教育,深得民心。

为了说明道是什么,可以把儒家“道”的涵义以西方人所接受的方式进 行解释。然而,儒家创立学说的目的,并不是通过解释学的方法,把“道” 解释清楚,事实上这也是一件通过解释学不能达成的任务。因为中国古人认 为言语是有局限性的东西,无法彻底表达出圣人体悟出的“道”。《中庸》 上讲“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 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 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