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名家十五讲(29)

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只有把这五种基

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

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

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到了清末民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初,由于清廷的腐败、外族的入侵和连年的战乱,使得一度重视伦理道德教 育的传统被迫中断。加之中外战争中的连连失败,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 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 而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中国 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改革开放以后,国人面对西方 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物质文明不免有些眼花缭乱,随之而来的是对西方文化的 盲目崇拜……

近百年过去了,当国人静下心来理性地反思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发 现割裂传统、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贫困问 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环境问题,而且还有一些 问题是仅靠物质文明的发展无法解决的,如人的道德问题与社会和谐问题。 于是,人们开始想到了寻根,想到了文化的回归。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 理性,那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 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基本的伦理关系。因 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 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 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 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 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 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 治家格言》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而由 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 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 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诵,也就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成 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避免了墨子所说的“一人 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仅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却把 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 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 《弟子规》的教学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 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 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 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从《弟子规》所蕴涵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特别是道德 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 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 子规》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 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 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 “首孝弟,次见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