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千年学府,湖湘之魂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湘江西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其中唯一坚持办学、人才辈出、影响巨大的一所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隶属于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958)智、睿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兴办学校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真德秀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者有千人之众。
后来,历经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学脉绵延,弦歌不绝。她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漫长、复杂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经地方官员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每一次都集中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后延自岳麓山巅,前延至湘江西岸,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庭院深深、山水相融、布局整饬、气势恢弘的壮丽景观。其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熹)张(栻)之学为宗。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得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乾隆九年(1744)得御书“道南正脉”匾额,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但由民办逐渐转向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兴起,书院主要传授儒学和汉学。道光年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晚清民初,因为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1899年)、湖南省城大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同年,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创建。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易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与1908年创建的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合并组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
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更名为国立湖南大学,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1946年,国立商学院并入国立湖南大学。1949年,湖南国立师范学院(1938年创建)、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其源头是创建于1902年的湖南农务工艺学堂)、国立湖南商学院(1942年创建)、私立民国大学(1916年创建于北京)、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并入湖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李达后来还做过武汉大学校长,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大学校长之一。
前湖南大学校长李达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广西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华南工学院(铁道系与土木系)、南昌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四川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武汉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云南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并入。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更名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湖南工学院复名为湖南大学。1963年,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湘潭电机学院(电机等5专业)、南京汽车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财经学院并入新湖大。
学校虽几经变革,多次易名,但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原书院院舍始终保持未变,校园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浓厚文化背景、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学府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岳麓书院向来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唯楚有材,与斯为盛”。岳麓书院是强调“爱国”“务实”,以经世致用、救国救民为主旨,具有鲜明特色、深远影响的“湖湘学派”与“湘军”的发祥地、渊薮滥觞和灵魂中枢。
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制订的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
岳麓书院学规(1748年):“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正,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相干。行坐必依次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南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功不可没。
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集聚了一代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朱熹、张栻、周敦颐、程颐、程颢、王阳明、王夫之、王先谦等众多名家在这里传道授业;学制变革时期,涌现了谭嗣同、梁启超、陈宝箴一大批著名师长;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陶澍、魏源、陈天华、蔡锷、郭嵩焘、李元度、唐才常、杨昌济、蔡和森、邓中夏等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也都曾在此求学;青年毛泽东曾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此,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观。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谟,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已与岳麓青山融于一体,是岳麓山文化浩气长存的一个篇章,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页。
虽然宋朝时建立的岳麓书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近、现代大学,说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并不科学,但是,从宋朝的岳麓书院到今天的湖南大学,办学历经千年而从未间断,说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坚持办学历史最久的一所学校、一个教育机构,那总是正确的。
湖南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树林荫翳的岳麓山脚,景物缤纷绚丽,被誉为“中国最漂亮的10所大学校园”之一。岳麓山巍峨隽秀,象征厚重和凝固;湘江水声声不息,寓意灵动与鲜活。新楼古院鳞次栉比,绿树白墙交相辉映,花木繁茂校园幽雅,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是读书做学问的最佳园地。她远离都市喧嚣,泉水淙淙,草绿莺飞,空气新鲜;再配以传统、朴实的小红砖楼,既有古典情怀,又有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