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就让孩子写熟悉的事,既要有真情实感,又要培养想象力(2)

我教学生写作课时,让学生写一篇大学校园生活的作文。学生虽然在这所大学生活了两年多,但许多学生却感到没什么可写,然后便找例文,有的干脆就模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出一篇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文章。但有一个学生却写得非常地让我感动,我把这篇文章对学生讲了几年。这位学生的作文大意是这样的:因为家里贫困,她不得不靠打工赚钱吃饭。因找不到别的兼职工作,便在牛肉面馆做钟点工,在学生下课吃饭高峰时,端饭擦桌子,每天中饭晚饭共干四个多小时的活儿,报酬是只管吃饭不给工钱。即使这样,她还是干得很卖力,老板对她也很满意。寒假放假回家时,她盼望老板能看在她干得好的分上,给她一点奖励或者回家的路费,但老板却一分没给。对此她十分不满,也十分伤心,她想,难道我就是一个只能往里倒饭的饭桶吗?于是开学后,老板又叫她去,她就坚决没去。但不去打工,一日三餐立即就成了问题,这时她才意识到,一日三顿饭也不容易,也要花不少的钱,而且一顿不吃就饿得不行。这时她才明白,吃饭不是一件小事,老板管三顿饭,也是一笔开支,老板赚钱也不容易,父母赚钱更不容易。这样的作文,不仅写了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遭遇,也写了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读来当然真实生动感人,因为我读的时候,我对着全班学生止不住泪流满面,许多学生也哭了。因此这才是文章的魅力,也是真实的魅力。

有人会说写好作文,得有好材料。其实每个人只要每天都在生活,就不会缺少写作的材料。我读师范学校时,班里组织大家去游一座古寺,可我们去了却不知为什么寺门紧锁,一直在外面转到中午寺门也没开,我们只好失望地回来。可去时,老师就布置了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游某某寺有感》。许多人说没进去当然没法写,于是就不写。可我并不觉得没法写,进去了看了有感受,没进去没看也有没看的感受,没进去也有没进去的内心想法。于是我就写那天没进去的失望心情,写没进去在外面无聊地转悠,碰到一个卖瓜子的老汉,和卖瓜子老汉闲聊的情况。因老汉那天给我们讲了很多,讲了旧社会寺庙的情况,讲了文化大革命寺庙的情况,还讲了许多有关寺庙的传说,也讲了修寺庙时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这些都值得去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便把这些也写了进去,而且还有一些感想,也写了一些实际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把没进去的遗憾和想进去的心情写得很真实,结果作文写出来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孩子初学写作文时,也需要一些辅导和指引,但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小学生一开始写作文,都要写一些孩子熟悉的人和事物,比如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让写我的同学,那么父母可以问孩子想写谁。孩子回答后,问孩子是不是对他很熟悉,然后再问孩子打算写他的什么,你对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孩子回答后,如果认为没问题,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如果认为有问题,就只把问题指出来,千万不能说得太多;如果怕孩子东拉西扯写散,就告诉孩子要围绕一两件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来写。千万不能说主题呀生动形象呀修辞呀一类的话,因为你说了这些,一方面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写作很难,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不仅会有畏难情绪,在写作时也会老打断思路考虑主题呀修辞呀生动这些东西,考虑多了,就不会写了,即使写出来,也会生硬和不连贯,也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