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风与老钱

“老钱”是一种外国的说法,是“old money”的一种直白翻译。这个词据说源自美国的俚语,是用来形容一些经过几代传承的有钱人的,基本上是用来跟暴发户进行区分的一种标志。中国形容暴发户的说法叫做“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在讽刺暴发户的同时,其实也是表示了对于“老钱”的一种向往。

一般的解释是,据某些西方俗语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中国老话说“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饭”,只有财富传承得足够久,才能产生一种与高档文化接轨的感觉与能力。这确实有其中的道理,至少比某人在宴会上指着鱼翅对主人云“这粉丝汤不错,再来一份如何”看着让人舒心。而且资本在原始积累的时候经常不是那么光彩,最初能积累起家业的人,多少有些恶形恶相的感觉,不经过几代时间的基因中和作用,满口唐诗宋词也很难掩饰满脸横肉的视觉效果。

我们知道,目前著名的美国摩根家族之所以起家,是因为当年做了海盗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后来改做正行,终于成为了美国以及世界的顶级金融、实业大家族。“英雄原是盗根苗”,满清两百多年帝王教养,最后培养出大艺术家溥心畲,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且暴发户一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就是那些“老钱”的拥有者。除了因为对方几代有钱而养成的生活方式以外,社会规则里的一种潜意识也让他们认为,有“老钱”的人或者家族,在社会地位上是比自己要高上一些的。欧洲后来兴起的新资本家们,近年最热衷的不是私人飞机,而是具有很多年历史的城堡、庄园,甚至是贵族的头衔。只有拥有了这些东西,似乎才能真正踏入社会的顶层。

这不能完全用教养等东西来解释了。因为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一个有钱人即使出身煤矿工人,只要他愿意,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至少不太会露馅的贵族模样。毕竟很多东西只要见过几次,凭他们能发财的聪明才智,是不难学会的。这里有一种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现代的政治学把政权的合法性分成两种。一种是现代共和国的模式,大家不论是“三权分立”也好、联合内阁也罢,都是老百姓通过手里的选票选上来的,就是如英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国,其国王也是一种国家象征而已,首相才是真正的政府领袖。这种合法性的来源,被称为“民众同意”,就是大家投票同意把自己的权利分出一些交给政府,让政府来协调大家的利益与管理社会事务。

另外一种是完全的君主国模式,国王真正掌握权力。但这种国王的权力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传承。换而言之,就是时间足够长的统治所产生的合法统治的基础。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社会中稳定的那部分主流力量,其实都有些保守主义的倾向。而国家由一家一姓统治,其实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史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结构。要是国王或者女王还不错,一动不如一静,还是让他们去统治好了,也未必就一定要把王位推翻。这就是所谓“时间的合法性”。

虽然东西方的政治结构并不相同,但在这种社会意识结构上,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当然,中国的情况也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知道,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这里的“富”不单是买卖人说的财富,还有政治上的贵族在内。而东方的专制统治又不像西方,皇帝从名义上掌握着所有人的生命以及财产权,与西方贵族、教会、王权的三足鼎立完全不同。但改朝换代频繁发生,巨家世族其实是很少见的。不用多,只要上溯两百年,就会发现当时的大家巨室,今天已经没有所谓的“富贵”了,或者中间至少中断过很长时间——只有两家例外,一家山东的孔家,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而家世绵长;一家是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家族,因为民间的笃信与长期的传承,到目前还算真正的世家。但这两家因为官爵虽然是世世相承,可是每次都要得到当时帝王的册封,其承袭毕竟受当政者影响甚大。张天师的官爵就曾在明朝被降为从三品,到清朝更被降到五品。

虽然世家大族比较少见,但追求政治合法性中的“时间合法性”的概念,一样会渗入到经济的层面上,所谓“附庸风雅”就是这个意思。风雅者,非几代富贵生活不为功,附庸风雅者,其实是想依附于一个具有传承合法性的财富体系。

这种追求“老钱”感觉的行为,还与经济发展有关。我们知道,在一个经济体刚刚开始显露出上升趋势的时候,往往没有精力与财力去回顾过去而形成一个保守主义氛围。道理很简单,当经济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能够在其中掌握主动的,必然是对原来体制的一种反叛。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新的游戏规则初步建立了以后,保守主义倾向才开始显露出来。因为在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聚集了大量财富的富豪级人物,他们是后天的保守主义者,因为在初步建立的新规则下,他们不但已经适应、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既得利益。

既然有了这种氛围,复古的倾向就会很明显。流行时尚的复古风是如此,需要巨大资本才能玩儿得起的地产市场更是如此。由于我们这里自从三十年前改革开放,这个过程就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不知道有谁还记得北京大概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那些“绿帽子”的建筑?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风潮是如何形成的。

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社会经济结构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相当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大家有些闲钱以后,希望能附庸一下风雅。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与经济能力的提高未必是同步的,国外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建筑大行其道的时期,国人还没有能力欣赏。出于一种老子也曾经阔过的心理,从古代建筑中寻找一些外在的东西,直接就放在现代建筑头上了。这不能全怪当时的主政者,基本是当时的眼光之所限。如同某暴发户看别人摇折扇很风雅,自己也摇了一把。但人家的扇面是兰花,这位兄弟上面是“黄金万两”的墨宝。

这个阶段结束于90年代中期左右。原始积累而成的富豪增加了阅历,新兴的富豪很多受到过高等教育。这个时期的建筑是一种对国外新流行建筑理念的模仿。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当时那些大城市,建筑虽然比较像盗版纽约,但有很多还是得其神髓的。尤其在别墅的建筑上,几个颇有名气的别墅项目,基本都是欧洲的式样。这个阶段是一种融合之前的学习。

前两年开始,新古典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原因无他,就是上面说的,资本有把自己变成“老钱”的冲动,而且经过了这些年的资本积累与掌握,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的钱找到一种合法性。这种想法可能未必是有意识的,但还是在行动中显露了出来。所以,最近在中国各个房地产市场上,基本都有开发商推出了以中式园林为号召的楼盘。其底层的市场基础,就是这种寻找源于政治生活的经济合法性的心理。

这种寻求经济合法性的心理,从侧面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凡是着急寻求这种东西的,对于自己的财富来源心中未必无鬼;其二,目前的社会格局让财富拥有者有担心的地方,担心整个社会规则的变动。

但这种现象也说明,一个社会的某些成员从审美需求上产生了这种市场要求,其社会进步的幅度已经很大了。这表现出一个社会阶层正在形成。这个阶层已经不再是附庸风雅了,而是打算让自己成为风雅的一部分,并且把财富的传承在国内传下去。我个人的判断是,这股复古的风潮估计要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新一代富豪开始成长为止。那个时候,中国就真的有一群“老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