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件喜欢的事,很痛快(1)

相声演员高晓攀1985年8月2日出生在河北保定,是狮子座,对于日后别人说他言行都太过自信的说法,他总用自己是狮子座来挡箭。

童年的高晓攀跟所有的男孩一样调皮贪玩,他强烈的表演欲望已初现端倪,爱唱爱跳,很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显摆。小时候他对周星驰的电影着迷,常对着电视里周星驰的表演哈哈乐个没完。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才8岁的高晓攀去河北省少年宫打算报名学喜剧,但问下来,没有喜剧班。少年宫的老师看高晓攀长得很机灵,就建议他报相声班,也是嘻嘻哈哈让人笑的。小高晓攀听到说相声也能让人乐,就决定每个星期六的上午学相声。

相声只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延续到小学毕业。高晓攀读了一年普通初中后连跳两级,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保定分校曲艺班。这里为他的相声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对相声的追求也逐渐明晰。

在艺校求学期间,他经常会有一些演出的机会。

一次表演结束后,高晓攀恰巧与冯春岭同坐一辆大巴车。一车的人都睡了,十来岁的高晓攀见冯春岭还醒着,便向他请教。冯春岭直言不讳地对这个“小鬼头”刚才的演出做了点评,还表演魔术哄着他玩,就这样他们的师徒缘分开始了。冯春岭是马三立的侄子,冯宝华的儿子,当时还是保定市歌舞团团长,是在保定市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很和蔼地同高晓攀闲聊,给他讲解相声《打灯谜》的技巧。过了一段日子,一天,在上课的高晓攀突然被神色紧张的副校长叫了出来,告知团长打电话找他。大家都纳闷团长找这个小孩能有什么事呢?

原来有则广告需要一个小孩角色,冯春岭第一个就想到了高晓攀。那条广告是关于厨师学校的,直到现在高晓攀还记得其中一句台词——燕窝鱼翅蛤贝熊掌!这次亮相让高晓攀赚到了人生第一笔钱,300元;同时他也收获了更大的财富:正式拜冯春岭为师。

冯老师不仅教给了他手艺,更教会了他怎么做人。专业好、正直是高晓攀对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师傅常教导他要学做“雨花石”,把名利看淡,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会感激他人。至今这些在高晓攀看来都是受用一生的珍贵财富。

而相声的学习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有那么多的乐趣,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现在学相声的多是兴趣所好,而以前都是为了生计而学。在那时有“宁送一锭金,不送一句春”的老话,就是讲不能轻易把自己的本事传给外人。师爷冯宝华曾让高晓攀对着墙背相声,打一个磕巴就重新来,一口气流畅地背一遍就在墙上画个道道,连着背错五遍就抽自己一个嘴巴,这一背就是50遍。大众熟悉的贯口如《报菜名》、《地理图》,少的也都在千字左右,但这都是学相声必练的基本功。

上初中的时候,高晓攀每天都要把正午十分开始的广播节目《每日相声》录下来,反复地听。至今他家里还保存了几十盘当时录的节目,这些是他学习相声的珍贵资料。相声每天都要听,老人们常说要把自己“熏”出来,高晓攀明白,不会听永远不会说。

从艺校毕业后,高晓攀面临着一个人生选择:要不要继续说相声?爱相声是一回事,可真要把相声作为一生的职业,等待他的将是无法预测的艰难。在这个关口上,师傅的支持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

于是,他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相声大专班。2002年,16岁的高晓攀从河北保定来到天津,第二年转到北京上学。快毕业的时候,高晓攀开始在北京找工作。“前辈”们都还实行就业分配,但到了他这一级,却要自主择业了。2003年9月高晓攀读二年级,这一个学年学校的安排是让学生们找地方实习,未满18岁的高晓攀一个人在北京一没关系二又人地生疏。进不去相声剧团的高晓攀,一个人跑到西单华威六楼的时尚卖场,张口就问人家“招不招导购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