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阳历的七夕(2)

日本人在改造中国节日方面,很有一套。比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端午节,这个节日,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现在已经日本本土化了,与中国早先赋予这个节日的的意义大不相同了。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则是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因为端午有了刀兵之气,已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主要和月亮和团圆有关。特别是现在中秋成了法定假日,和附近的星期六星期天一联盟,就成了3 天的小长假,大家的重视就更上一层楼。在日本,这个节日和月亮的关系不大,8 月被称为豆明月。因为正值大豆的收获季节,庆贺这个节日,主要是希翼大豆丰收。所以日本人而对中秋节远远没有中国人重视。这一天现在已经作为日本的敬老日固定下来,似乎是把重阳节的主题也归纳其内了。

日本民族不仅仅善于模仿,而且"老瓶装新酒",加入诸多民族特色,让这些传统的节日,虽然在时间上与中国虽然相似,内涵已大不相同。

还是回到七月七日吧。七夕的传说也是源于中国,日本人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励志的节日。在咱们的故事中,下凡的织女私自与牛郎成亲。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抓回天宫,牛郎担着担子,两个箩筐里,一边挑着一个孩子,好不凄惨。王母娘娘不动恻隐之心,反倒在担着孩子追赶妻子的牛郎面前,用发簪划出了一道浩瀚银河,从此只允许他们一年一度鹊桥相会。这基本上是一个歌颂纯真爱情的反封建故事,是一个自由恋爱的悲剧。其中无奈伤感是主旋律,也不乏坚持和期待。这个故事和七夕节一块儿移植到了日本,日本人把它动了整容手术,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说的是牛郎和织女在天帝撮合下结为夫妻,但婚后牛郎不再勤于放牛,织女懒于纺织,两人才被天帝分开。为了争取一年一次的相见机会,牛郎和织女从此努力工作。仰望星空千古感伤的故事,变成了励志教育的教科书。

可能是因为这种换汤又换药的差异,日本的七夕,不再悲苦和情意绵绵,更多的是喜庆和祈福。七夕节期间,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神仪式则是其中的"重头戏"。盛大的仪式从七月七日凌晨1时左右进行,此时群星都已升到天顶,是人们仰望牛郎星、织女星和璀璨银河的最佳时刻。

最富有日本特色的七夕风俗是写纸笺许愿。七夕节期间,日本的神社、商店等公共场所都会辟出专门的地方,移栽一丛婆娑的翠竹。人们在五色纸笺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用丝或线将纸笺挂到竹枝上。在靠海的地方,人们通常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凌晨,趁天还没亮的时候,把写着自己心愿的纸笺扔到海里。据说,这种风俗始于江户时代,是日本人的独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