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阳历的七夕(1)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在日本,人们也庆祝七夕,但他们的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据说日本过去也和中国一样,在农历七月七日过七夕,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后,多数地方的七夕活动,就改在公历的七月七日举行。

一进入7月,和平号上也开始酝酿过节的气氛,先是在宴会厅和餐厅过道等公众场合,竖起了人造的翠竹。我有点纳闷,实在想不通七夕和翠竹有什么关系。觉得若非要搭建布景,也应该是葡萄架或是喜鹊窝才应景。后来才明白,这个节日,并不是单纯的爱情,更多是励志。可能是因为主题的改变,和爱情渐行渐远,吉祥物也有所不同了。

据说,七夕节是在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经过多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既然有"乞巧"二字,应该和原来传入时的传统有关)。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我想,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似乎织女没有上过学吧?会写字吗?不知道。我们在文化方面,信奉的是文曲星,读书写字这事,好像不在织女的工作范畴里。不过她织得一手好布,应该是千真万确的。我小的时候,听家中保姆讲过一个版本的牛郎织女神话,说是每日的朝霞和晚霞,都是织女辛辛苦苦织出来的,头一天半夜里织完了,天还没亮就被天兵天将拿去铺在东方天边上。刚刚吃了早饭,又要忙着织黄昏要用的晚霞云朵,辛勤劳作,十分辛苦。那时幼稚的我,并不在乎牛郎和织女的分离,总是想,美丽的彩霞是织女的劳动成果,那下雨时的乌云又是谁织的呢?是妖怪吗?天上还另有一个存满了黑色和灰色线团的作坊,也管织难看的布吗?

船上有一位日本女孩,来自仙台。她告诉我说,七夕节在仙台,有400年的历史了,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七夕节有大约200多万人参加庆典游行。我仔细想了想,牛郎织女的故事虽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起码是近些年,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用游行来庆祝的吧?看来仙台人,真是发扬光大了这个节日。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日本都可以找到翻版,比如说日本也有农历春节,也相当隆重。不过,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幅度西化和大幅度的"去中国化",就在1873年,废除了农历新年,把新年放在阳历的1 月,叫"正月",顺理成章的,1 月1 日就是元旦,称为"正日"。之后把1 月1 日到1 月3 日叫"三贺日"。正日的那一天,小辈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再到亲友家拜年。长辈也会给压岁钱。和咱们过春节一样,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不过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吃的不是饺子,而是砂糖竽艿、荞麦面等等。之后要连吃3 天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过年前的那一天,就是咱们的除夕日,日本叫做"大晦日",这一天要做"大扫除"。(咱们好像是从腊月23日就开始扫了,比日本人的大扫除,要早一个星期。)日本人也有贺年片,叫做"年贺状"。每年我收到日本友人寄来的这种"状子"的时候,都觉得有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