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向卷尾猴学习(4)

朋友们苦口婆心地劝说我,我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有关报道。

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博士,主持了一个实验。他让229名小朋友参加了3 轮不同实验。实验的道具是每人分到两份糖果。博士告诉小朋友们,你可以选择自己吃独食,也可以选择和其它次朋友分食。你倒底选哪样,没有要求,全凭自愿。

结果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利己,基本上不考虑别的孩子的利益,能和别人分食糖果的只占总人数的9%。等到七八岁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在有两份糖果的时候,80%的孩子选择了和朋友们一起吃,抛弃了自己吃独食的选项。

美国埃默里大学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只是这一次的实验对象,不是小朋友,而是卷尾猴。研究人员也给了卷尾猴两种选择的自由。一种是自己获得食物奖励,另外一种是自己获得奖励的同时,让另外一只猴子,也获得奖励。

实验证实,在与亲属或是朋友配对的时候,卷尾猴们基本上都会选择一荣皆荣模式。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用的名词,叫作"亲社会性"选择。看到亲朋的猴子们同时也获得了食物,参加实验的卷尾猴感到满意或是高兴。不过,要是陌生的猴子,它们就不会这么大方。科学家们充满惊奇地发现,卷尾猴不仅懂得获取,也懂得给予同样重要。它们享受给予带来的快乐。

这是一则和航海毫无关联的科学报道,却让我久久陷入了思考。

科学家们说,分享是人类基因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后果。

说到基因,真是很奇怪的东西。我看到过一幅生物学家所拍摄的受精卵图片,数百名精子企图进入一枚太阳一般巨大而光芒四射的卵子,有一个身段敏捷的幸运儿,正夺门而入。在这幅放大到100平方米的巨幅图片面前,一位资深的妇产科医生万分感慨地说,假如是顺产,准时出生,那么,从出生日往前倒数280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这副模样。

面对生命萌动的洪荒图象,真想仰天长啸。

每一个人都曾这样整装待发,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这惊天动地的奥秘。如今,对于基因,我们也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点皮毛,还有巨大的黑洞等待探索。切莫小看了这枚受精卵,我们所有的信息,生理的和集体的无意识心理,都储存其内,如同天下最复杂的密码本。

亲社会性,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即使在动物间,也会生生不息地一代代生物遗传,例如前面所说的卷尾猴。我们至今还无法完全破译"亲社会性"的生理基础,不知道它是潜伏在大脑皮层的哪一叠沟回里?它的生化基础是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