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想要填补我们内在那些无法填补的洞,虽然短期可能奏效(就像喝下一杯可乐,短期内可能感觉很好),但长期下来就行不通。空虚的感觉——或者需要更多酒精、毒品,以及买下更多东西的不足或渴望——一定会再回来。
所以,为了追求更简单的生活而踏出的第二步非常重要,而这一步跟预算,跟搬到乡下去盖一间干草屋,让孩子在家自学,或是把我们的艾斯顿·马丁(译注:Aston Martin,经常出现在007系列电影中的英国高档名车)换成脚踏车,一点关联都没有。甚至连清理阁楼,把淘汰的东西送去乐施会(译注:The 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原名缩写为Oxfam。此一非营利组织最初是在一九四二年于英国成立,目的是协助解决世界各地的饥荒和贫穷问题。全球各乐施会于一九九五年组成了国际乐施会,现有十一个成员组织)也没有一点关系。跟它大有关系的是,深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真的希望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那种从外表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活,也不是别人会怎么看它,而是它过起来的感觉究竟是什么。
这一步的重要之处在于,你一定要让自己远离枝枝节节。直接下探到根部和树干,了解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要有哪些基本条件,你才能够过那种简单、愉快、有趣又让人深感满足的生活。
如果你研究过心理学,可能会记得亚伯拉罕·马斯洛(译注:Abraham Maslow 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学家)著名的金字塔图。他看到人类的需求层次是一个金字塔形式,其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底部,像氧气、水、食物、栖身之所、衣物等等。对于活在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来说(因为我们不能就这样出去挑一个洞穴、狩猎、剥张熊皮、采集坚果和浆果),食物、栖身之所、衣物等等的需求,已经转变成基本收入的需求,因为我们是用收入来为自己购买这些必需品。
金字塔图的下一组需求涉及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诸如受人照顾、喜欢、尊重、欣赏等等的需求,感觉自己属于某个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比方说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圈、我们的部族和社会。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个人身份感在童年时期就打下基础。每一个人当初降临这世界的时候,都是一个容易受影响、灵活有弹性且适应力无限大的小人儿,然后根据身处的家庭状况被塑造成形;影响我们的因素有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感觉、行为、态度及习惯;如果有兄弟姊妹的话,他们的人格和个性也会影响我们;此外还有自家特有的内部“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各方面都受到自家围墙以外更广大的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