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的生活目标。因此,不论古今中外,人类的多数活动均以“离苦得乐”为最高目标。有智慧者,确实能够拔除苦因,永离痛苦;没有智慧者,犹如扬汤止沸,出狱无期。
佛法以慈悲与智慧为两大支柱。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智慧则是彻悟人生真相是无常、苦、无我,其中心议题都是“苦”。佛在初转法轮时所开示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便是阐释苦的情况、苦的原因、苦的息灭之道。
原始佛教强调慈悲喜舍的修行,大乘佛教更扩大为六度万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编者注)的实践,都是以爱心为出发点。利他的语言和行为,若无爱心的涵养,必然会有“自我”的杂染,因此慈善事业的推动,首重爱心的培育,爱心的能量强大而清净,社会公益才有希望做得圆满。
在佛教的词汇中,“爱”被界定为一种无明的欲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教认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空性智慧的表现,所以佛教只谈慈悲,不作兴谈爱。尽管如此,这是名词的习惯性用法。跳脱语言文字的迷障,用大家所习惯的“爱”这个字,来象征佛教的“慈”应该也是无可厚非。
本书作者一行禅师是当今佛教界的龙象,是诗人,是禅师,是和平运动者,是著作等身的名作家。他的著作以多种文字畅销全球,笔触带感情,温柔敦厚,富于想象力,观察细腻,析理清晰,禅机无限。读他的书,就好像在听一位邻居长者叙说心事,没有说教,没有责备,只有关怀,只有鼓励。
本书呈现一代大师修行的心得精华,全书共分 14章,从慈悲喜舍谈到爱的修行,一方面引用佛经上的话,一方面就日常生活的例子做说明。作者擅长古书今说,更因为常年居住在西方国家,指导禅修,所以能扣紧现代社会的脉动,体察人心,鞭辟入里。 佛法本来是不离世间法的,在人世间落实佛法,才是释迦牟尼设教的本怀。本书可以让你领悟到爱的真谛,你可以把它当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行指南,也可以把它当作你日常生活中与爱人、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和谐相处的幸福箴言,更是每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随身手册。他可以使您的身心柔软,当下成为菩萨道的圆满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