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塘马14(1)

廖海涛从东面的打谷场回来,脑海还浮现着紧急集合比赛的画面,那些跃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回荡着,撞击着他的心扉,他的血液哗哗奔涌着,显示着少有的高亢。

不过进入塘马村中,他便感到一种少有的寂静,许多人都去观摩比赛表演去了,村中显示着少有的寂静,夕阳下麻雀在瓦垄上跳跃,红色的霞光染红了它们的羽毛,它们有时缩着头啼叫着,时不时地把头伸入翅膀中。青石板蜿蜒穿行于墙面斑驳的灰房中,竹林发出瑟瑟之声,板茅传来哗哗之音,风声显得格外清寂,廖觉得有一种空明的感觉。

他刚转过乡贤堂,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政治部的住地刘正兴家的门前传来,那是清脆的女声,“莳秧要唱莳秧歌,两手弯弯莳六颗,六颗头上结白米,桑树头上结绫罗;莳秧要唱莳秧歌,两腿弯弯泥里拖,背朝日头面朝水,手拿仙草莳落棵……”

廖海涛收住了脚,这是典型的吴地歌曲,在戎马倥偬的战斗中,廖还时时感受到吴文化的韵味,自一九三八年进入溧阳后,廖便听到糯味甚浓的吴方言,进入长滆、太滆地区,更是感受到了吴方言的那种独特韵味。他也不知不觉地学了些吴地方言,主要是为了进行抗日宣传,但也不能排除吴方言的魅力对这位抗日名将的吸引。在宜兴闸口、和桥一带,他学的吴地方言几乎有一种纯正的味道,至于那柔软的吴歌,还有那飞扬的评弹,更令他倾慕,这自然而然地把吴地语言和客家方言联系起来,便由此而想到自己的家乡,这不,塘马村中又响起了清丽的吴地方言。

就在那女声激扬飞唱时,还伴随着一些稚嫩的童音在高声吟叫着,“月亮爸爸,照到南山,南山小姐,坐在船上。”廖海涛一听,便知是房东的儿子伙根在高声吟叫了。

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只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坐在石凳上轻启唇儿,还在忘情地吟唱着,十岁的伙根则还在连连不断地高吟着吴地儿歌,“红朵朵花朝南开,朝南姑娘送茶来,不喝你的茶,不吃你的饭,顺手打弯二三家,三个妹妹坐一车……”

“好!”廖海涛禁不住叫了起来,这一叫把两个小孩吓了一跳,歌声、吟叫声戛然而止。

那稍大些的女孩站起来面露怯意,那稍小些的小孩见是廖海涛走来,丝毫没有陌生之感,径直奔了过来。

廖抚摩着小孩的头,亲切地问道:“伙根,你们在干些什么?”

那位被称作伙根的小孩,擦着鼻涕,朝那女孩说道:“我和爱珍姐姐唱山歌。”

“山歌?嗯,好听。”廖海涛微笑着问道:“从哪儿学来的,大人教的?”

“嗯,我会唱很多。”伙根拉着廖海涛的手,“廖司令,我会唱很多很多山歌。”

“好呀,那你再唱几首吧!”

伙根胆子挺大,在廖的面前唱起山歌来,“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放鸢子,三月清明买青团子,四月里看蚕宝宝上山做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摇扇子……”

廖海涛和警卫员边听边叫好,这伙根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说着一口流利纯正的溧阳话,把吴语的韵味完全传达出来。这溧阳话虽属吴语,但远比苏、锡一带的吴语硬朗,所以男人说起来并没有那种过于柔软的感觉。

廖海涛不由得又摸起了他的头,他非常喜欢这位房东的小孩,除了聪明外,他还知道这位小小年纪的伙根还做了一次小英雄,那是一九三八年一支队初入江南,在竹箦桥会议后,一支队的部分战士曾在后周、竹箦一带活动,并在塘马建立一个简单的联络站,由开茶馆的杨小妹负责。一次由金坛商会转来一份情报,日军已达黄金山下,准备进攻在竹箦驻扎的新四军。情况十分危急,情报十分重要,刚好那天村上的百姓全都下田干活,而杨氏又是个小脚,无法迅速地把情报送到邵笪里的一个联络点。刚好一群小孩在祠堂门口玩耍,杨氏灵机一动,急把伙根招来,他知道这小孩胆大心细,不比其他的小孩,且伙根在这些小孩中岁数最大。时间不等人,她把伙根找来,简单交代几句,要他把一个小包交给邵笪里的蒋先勇,伙根从杨氏凝重的眼神中悟出了什么,便爽快地答应,迅速上路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