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1620年9月,102名以清教徒为主力军的勇士,不堪忍受英国国教的专横和迫害,毅然登上了一只漂往大西洋对岸的长仅90英尺的“五月花”号帆船。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人生的大冒险。虽然距麦哲伦发现美洲大陆已经一百多年了,但面对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生存到何时。后退并放弃信仰,可以屈辱地活着;前进,则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然而对自由的渴望与对信仰的执著终究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五月花”号在汹涌的波涛中颠簸了66天后,终于抛锚在北美的普罗旺斯顿。

这便是第一代美利坚人。

继而,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使所有人团结一致,在这片新大陆上生存下去,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包含着信仰、自愿、自治、法律、法规等关键词汇,这些词汇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可以与《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相媲美。以此精神为指导,在此后的几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美国,这个几乎没有历史可言的国家,最终成为这颗星球上的第一强国,在创造自身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类的历史。

那么,美国何以能在不过两个多世纪的短暂历程中,励精图治,一跃而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的强大和辉煌?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当它的胸怀大志的第一批祖先来到北美大陆后的1636年,为了子孙能够得到良好教育,它的先辈便筹建了美国第一所学府 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前身)。镌刻在哈佛校徽上的“真理”二字,以及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从此便成了根植在美国公民心中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

给下一代最好的教育 追求真理,不怕挫折,大胆创新 这就是美国如今天这般强大的根本原因。

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励和照耀下,开拓出一番又一番事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闯荡出一片又一片广阔天地、超越了一个又一个民族。

美国的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例如做课题、登台演讲、参加音乐演奏、画展、卖报等;家长出差、出国或到外地旅行总乐意带上孩子;学校也会积极支持,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学校还十分注重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想学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现场考察,工厂、农场、企业、商都哪儿都去。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美国家长教育出的孩子,也许背不出乘法九九表,也许骄傲自负不听师言,也许拿不到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然而他们却能风光潇洒地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能引领华尔街金融天地,能呼风唤雨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

相比之下,我们国人的传统思维,往往是谨慎多于大胆、传承多于创新、勤俭多于开源、附和多于独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几千年来教育国人做人的德育根基。然而里面却没有一条教导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独立”见解。即使翻遍四书五经,也见不到它的身影。

教育部于1999年就制订了倡导“素质教育”的方案,然而10年过去了,我们眼中见到的大都是我行我素,“择校费”照样在收、“考分第一”照样在行、“应试教育”照样在搞。前不久,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自主招生,开了一个“不以考分为准则”的先河,企望通过全国39个中学校长推荐,将那些有特殊才能、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选到学校来。然而,结果并不如愿。某直辖市的两所学校(北大认可的)推荐了6名学生,选来推去,最后基本还是以成绩排名选定了事。

今年五一节,我同几位校长朋友聊天。我问,眼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