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年代(3)

进入广东外经委的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王石所在处购买了两辆广州市面第一批日本铃木牌125CC摩托车,其中一辆就分配给了曾驾驶过5年汽车的他。于是,“我头顶安全盔,驾驶着红色铃木,在广州新建成的环市路上兜风,阵阵颤动的快感袭上心头。”

王石的快感未能保持长久。尤其是一件在王石看来很小的事情的发生,几乎给了天性好张扬的他当头一棒,他再次体味到了内心深处涌出来的压抑和困惑。

1982年广州春季交易会期间,王石同科长安排接待一位重要的厂商。在外经委主任宴请那位厂商的宴会上,为了活跃现场气氛,王石未经允许擅自讲了一些轻松话题,赢得了外商“王先生干练”的夸奖。王石自己也不免有了一些虚荣心的满足感。

据王石后来在自己的作品里回忆说,当时在座的主任和外商边吃边谈,也显得自在轻松,心情愉快。只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王石的得意之感变得荡然无存了。

筵席散后,王石的那位科长把他拽到了一边,严肃提醒说,“你怎么把主任的风头都抢去了,还有处长、科长,哪轮到你表现?想想你平时的情况,是不是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枪打出头鸟’知道吗?要注意啊!”

人的高级动物特性注定了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它的脆弱也就是天然的了。对于科长当时的提醒,王石后来是这样说的:“在论资排辈的传统氛围中,我的自我实现、自我追求的工作表现欲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经历此事之后,王石完全改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此,我上班不早到一分钟,下班到点前就收拾妥办公桌上的文件。只分配1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90%的精力用在业余爱好上,如越野摩托车、乒乓球和象棋。”

然而,令王石再次意外的,是年终总结工作时领导对他的评价:“这样的人不培养,培养什么人呢?”

不知道这样的评价对于别人意味着什么,反正王石没有感觉到半点兴奋。内心深处他甚至觉得,90%的精力用于工作得到的是批评,10%的精力用于工作却换来了表扬和赏识,这简直就是对追求成功者的莫大讽刺。

至此,刚入职时的兴奋和得意已然无存。王石想到了离开。

3.王石:你能成事!

日子过得很快。当王石在广州度过6年的时光后,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了一个准父亲。就是在这一期间,王石结识了两个对自己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曾昭科,另一个则是刘元生。

先来看看曾昭科这个人。

在王石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习外语期间,我结识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主任曾昭科先生。曾先生有在港英政府警署任高级督察的生涯,对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了如指掌。跟他学习,无意打开了一扇了解香港社会的大门。

相关的资料也表明,曾昭科素以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著称。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到过牛津大学进修,后在港英政府警署出任高级督察,是当时港英政府里华人做到的最高职位。也许得益于这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曾昭科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制度、香港社会的组织结构、港英政府治理华人的方方面面,都了然于胸。不过,人生的起伏不定和诸多意外,最终也让曾昭科在后来的某一天无奈卸职,回到了母校成为一个教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