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

与此同时,他们在充分掌握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集中了国内知名煤炭科研院校,组成专项课题组,研究并形成了板集矿井巨厚表土层凿井关键技术方案;多次研讨罗园―连塘李急倾斜煤层的勘探技术,为两矿开工建设做好了准备。口孜东矿呼之欲出!

新集的宏图再举,不仅是刘庄矿的成功建成与试生产,也不仅是两淮最大规模的勘探会战,新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标杆管理:掀起学习的热潮

2003年正月初八,新春的尾声。春节的喜庆仍能让人感到丝丝余温,但清晨的天津依旧乍暖还寒。早上八点刚过,我在外团拜的时候,十分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新集人的电话。

20世纪90年代,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标杆管理浪潮”。标杆管理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但对于到底什么是标杆管理,即使是进入了新世纪的中国,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当新集筹划标杆管理时,难题自然摆在了刘谊的面前。

2003年,以刘谊为首的领导班子根据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领导的讲话精神,结合新集发展的需要,决定将这一年确定为标杆管理年。为此,新集迅速成立了标杆管理办公室,专司此事。对于标杆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具体怎么操作,大家心里都没谱。而为弄清楚标杆管理,新集人不辞辛劳地赶往北京、上海、南京、淮南等地的大学四处求教,却一直未果。有关人员如实向刘谊汇报,刘谊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哪儿也不用找了,到天津找张老师去吧。”是的,刘谊从1998年一上任就给我打过电话,希望我能在某些方面帮助他。

记得那是一个周日,我正在办公室加班,为全国人才评鉴中心出题,一通电话接进来。那时,周围正有施工工程,很嘈杂,一般电话都听不清。然而,这通电话却如此的清晰。对方的笑声:

“张老师,您猜猜我是谁?”

“噢,是刘谊?”

“哈哈!是我。”

“你怎么知道我在办公室?”

“我知道您肯定在办公室!”

双方都笑起来。是啊,什么叫了解?这就叫了解!

信任基于判断。因此,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当时,让我意外的并不仅仅是这一通陌生的电话。而是接到电话时,三位新集人早已站在了我的办公室门前。他们是坐夜车赶到天津的。想到天气寒冷,我迅速给单位宾馆挂去电话,让前台为新集来的小伙子们安顿了房间,让他们洗漱、休息。因还在寒假期间,我电话约了几个干部,一个小时左右,我们都匆匆赶了过去。在大致了解情况后,我调动了自己的积累,用在日本研修时读过的资料和自身的理解,向他们解释了有关标杆管理的意义和大体内容。

一番解释后,三位小伙子似懂非懂地带着答案赶回新集汇报。没多久,新集向全国招标,招标内容――标杆工程咨询指导。招标吸引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各地的优秀机构,新集也特意邀请了我和我所在的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参加。2003年3月,正逢“非典”初期,我们担心坐火车可能有所不便,于是驱车十几个小时前往安徽。当时,全程高速还没有通车,夜里三点,我们到达蚌埠,当时的党办主任、纪检副书记陈培,已带人等在那里。我们在蚌埠稍事休息,五点半便起床又驱车赶往当年需要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公司所在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