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思维之道(1)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译文】

古代懂得 道 的深奥要旨的人,

思维精妙,精神通玄,深不可测。

正因为他深藏不露难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强加以形容:

他谨慎时,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他警惕时,如身处强敌包围之中,战战兢兢。

他恭敬时,如高贵的宾客一般严肃端庄。

他和蔼时,如春风沐浴,能将冰雪融化。

他的质朴,如未经雕琢的楠木一样朴实无华。

他的胸怀,如空旷的山谷一样博大。

他的气量,如浑浑浊浊之江河包容万物。

【道家思维】

在对 道 的本体进行了一番详尽的思维感知描述后,本章突然跳跃到对善为道者的形象描述上来,难免给人一种突兀脱线、杂乱无章的感觉。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从思维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这段话语,就不难看出前后章节一脉相承的内在顺序。

道家思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形态呢?在本章中老子按照 道 之本体的形态作了理想化的描述:

谨慎、敏锐、端庄、宽和、质朴、博大、包容万物。

这就是道家思维应当具备的特质,也只有这种类型的思维才能感知到 道 的存在,真正与 道 融为一体。

【思维案例】

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一)

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地球分层结构模型类比。能否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里,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知识体系结构从外向里则由知识外壳、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组成。

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的知识组成。如海王星、电磁波、中微子这类现象的发现均属事实性发现;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如浮力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化学元素周期等属定律性知识;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能揭露相对深刻的本质,如氧化说、进化论、相对论等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说明 是什么 ,定律性知识说明 怎么样 ,原理性知识说明 为什么 。

【原文】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谁能于蒙昧中萌生理性,逐渐增长智慧?

谁能于躁动中复归平静,逐渐变得清静无为?

谁能于稳定中追求动态,逐渐成长发展?

只有懂得 道 之奥义的人才能做到,因为他们不追求达到极致的满足感。正因为他们始终使自己保持不满足的心态,所以才能常常去旧换新,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层次。

【道家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道家思维是一种保守的思维,其实用现代的眼观看,道家思维才是中国古代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它的包容性、探索性和动态性无不体现了一种首创精神。只是后人在研读《道德经》时,死抓住老子的 绝圣弃智 、 小国寡民 的思想不放,指责老子有复古保守的倾向,这未免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在本节中老子对道家思维的基本模式作了精辟的阐释和描述:

晦以理之徐明 修智

浊以静之徐清 修心

安以动之徐生 修行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不自满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自我更新

【思维案例】

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二)

人类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认识通常遵循事实性 >定律性 >原理性的发展过程,即人们的探索性思维通常是从科学知识的外壳部分通过幔层而向内核逼近的。例如:在天文学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首先解决了 是什么 ,即确认了我们这个恒星系统中,地球、火星等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