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视虚之道(1)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译文】

道 这个东西,

无形无状,努力去看它却看不见,我们称之为 夷 ,

无声无音,努力去听它却听不到,我们称之为 希 ,

无质无体,努力去触摸它却摸不着,我们称之为 微 ,

这三种现象,无法详细区分探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

统而言之,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的表现形式,这个东西就是 道 。

【道家思维】

在阐述了 物之虚空 、 心之虚空 之后,老子在本章中进一步阐述 道之虚空 。

道的虚空状态是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的话,就是无形、无声、无物。这就是虚无,也是所谓的 道 ,一种超出了人类五官感知能力之外的东西。

【思维案例】

美能够测量吗 (一)

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认为,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是美的,跟任何公式或数字没有什么关系。现代科学家在长期思考比较之后,终于发现了用信息论和模糊理论可以测量艺术美。

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在绷紧的弦丝上按整数比(1/2、2/3、3/4 )分段拨响而得基音、8度、5度、4度等音程。他们还发现音乐中的 和弦 在数学上构成一定的比例,即在一个3度音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3度音,其和弦的音域就增加2度。古希腊人还发明了一种表现美的方法,我们今人称之为 黄金分割 。

实验证明,如果把边长比不同的各种矩形放在一个人面前请他挑出他所认为最美的一个,他几乎总会选出具有黄金分割比值的那个来。这看上去纯属偶然,但实际上却包含了自然界许多令人惊奇的构造形式。古希腊人甚至在人体中也发现了黄金分割的存在,比如一个美的人体从脚到肚脐的高度除以身高也是黄金分割值(0.618)。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可以在脸部的比例、手的比例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比例中发现。

【原文】

其上不?,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译文】

向上看,它并不明亮;

向下看,它也不昏暗。

它玄奥微茫,难以形容;

连绵不绝,复回归于空无的状态。

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体,我们称之为 恍惚 。

【道家思维】

道 是不能靠五官来感知的东西,人必须发挥其第六感官 思维,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那种 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体 只能出现在思维的视觉空间里,在现实中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道家思维注重直观洞察的原因,因为对于 道 这种反理性的 恍惚 之物,靠理性思辨是无法把握的,也找不到它存在的本体。我们现在通常把 道 称为 自然规律 ,但就老子的本意而言, 自然规律 只是 道 的运动表现形式,而不是 道 的本体。在本章中,老子不仅站在 道 之外对其运动表现形式进行描述,而且融入其中,与其浑然为一,直接体会感知 道 的存在和运动。

谁能感知到微风的存在,谁又能与微风融为一体?

谁能感知到海洋的存在,谁又能与海洋融为一体?

【思维案例】

美能够测量吗 (二)

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经验被重新提倡,达?芬奇和阿尔布莱特、丢勒都试图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和谐的表现方式来描绘人体美,但都没有成功。 不同的人体,可以发现不同的美,各具魅力。 一位天才记述道。用和谐的数字来表现一切美的时代已经过去。此后,学者们想用一些 和谐 、 对称 等模糊的概念来衡量艺术品的美丑。这些概念不可能很具体,但其中的部分意思可以用现代科学来定义。下面对此作些对比:

l.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