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哪种物品被古代人最早用为货币?
A.贝壳 B.石头 C.兽骨 D.羽毛
2.农业经济时代,以什么为基本单位安排生产生活?
A.星期 B.月 C.季 D.年
3.人类社会可以按照觅食方式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畜牧、农耕和工业社会之前的阶段叫什么?
A.愚昧 B.文明 C.渔猎 D.混沌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那么商周时代主要的农具是什么?
A.木、石器 B.木、骨器 C.骨、蚌器 D.石、铜器
5.我国古代手工技艺传承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方式传承的?
A.传里不传外 B.传子不传女
C.只传给徒弟 D.可以传给任何人
6.下列哪个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A.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 B.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C.规模小,条件简陋 D.分工明确
7.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周时代 D.春秋战国
8.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那么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谁提出来的?
A.管仲 B.田忌 C.孙膑 D.鲍叔牙
9.货币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哪个朝代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10.秦国时期为了发展经济,在岷江修建了都江堰,当时是谁负责修建都江堰?
A.诸葛亮 B.李斯 C.法政 D.李冰
11.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大规模制造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2.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 B.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 D.奖励耕织
13.《吕氏春秋·上农》中说道:“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哪个城市?
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
1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哪位皇帝?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17.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青铜农业
18.“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模式的状况?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19.在自然经济社会,人口的多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据统计,人口数字过3亿的是哪个朝代?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答 案
1.A
知识点:贝壳坚硬不易磨损,轻便,方便携带而且非常美观,所以古人就把贝壳当成货币。不过那个时候主要还是以物易物,而且只有品相好的贝壳才值钱。
2.D
知识点:在我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根本,所以所有的生产生活周期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的基础就是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所以人们安排生产生活是按照年为单位的。
3.C
知识点:人类社会可以按照觅食方式划分为四个阶段,也是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的阶段,分别是渔猎、畜牧、农耕、工业社会。
4.A
知识点:在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主要以木器和石器为主。石器一般包括石刀、石镰、石锄、石铲等。当时已经有青铜器的出现,但在当时青铜器只是作为奢侈品,并没有普遍应用于生产劳动。
5.B
知识点:我国古代手工业行业在传承方面非常讲究,一般是传子不传女,这样就不会将技艺外泄,这一行是有严格的“规矩”的。
6.D
知识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还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7.C
知识点: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青铜器制造是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最为鼎盛期即为商周时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冥器。
8.A
知识点: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而“相地而衰征”是当时齐国的管仲提出并实行的。
9.D
知识点: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这大大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
10.D
知识点:为了发展西南部经济,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对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B
知识点:商朝是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是商朝生产的主要部门,粮食除食用外还用于酿酒;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牲畜用于商王祭祀祖先;青铜器制造是商朝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其中的代表作是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
12.D
知识点:奖励耕织的目的就是发展封建经济,强国富民。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13.B
知识点:该段话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14.B
知识点: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即今日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益州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益州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15.B
知识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它却侵害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虽然没有达到强兵的目的,却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只是由于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很快被废除。
16.A
知识点: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海禁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7.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18.B
知识点: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它也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19.D
知识点:由于清朝前期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力发展比较迅速,所以人口增长也很快。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达到了1.4亿,并相继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