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A
知识点: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朱熹在《语类》中指出“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这便是欲。”因此他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随后,这一主张逐渐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
31.A
知识点: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等。同时,儒家还提倡公忠为国,而岳飞是抗金名将,属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南宋后期的民族英雄,宋末三杰之一,因抵抗蒙古入侵而英勇就义。因此,岳飞、文天祥等所代表的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32.D
知识点:战国时期各国竞相称雄争霸,都有自己的富国强兵目标。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初,用商鞅来变法,奋斗目标就可概括为:内而重农积粟,外而开疆拓土,从而确定和推动了秦国的经济发展,终使秦国成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国家。
33.B
知识点:伊尹,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商初大臣。今山东省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孟子》中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34.D
知识点:西周时,为了防备西边犬戎部落的侵扰,政府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建了许多烽火台。一旦发现犬戎入侵,士兵就在烽火台上点火或生烟,召唤诸侯到镐京抗敌。周幽王是西周晚期的暴君,他为了博宠妃褒姒一笑,在无战况时竟派人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烽火。各路诸侯以为天子有难,急忙率兵至镐京。褒姒在城楼上看到诸侯的狼狈相,就放声大笑。诸侯知道自己被戏弄,都十分不满。后来,犬戎入侵镐京,幽王点燃烽火。诸侯以为幽王再次戏弄他们,都不理会烽火警报,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35.C
知识点: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人。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20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经商集资巨万,称“陶朱公”。
36.C
知识点: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五霸争雄,然而,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做“战国七雄”。
37.C
知识点:商鞅,卫国人。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记·商君列传》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遂有徙木立信的故事。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车裂而死。于是,后人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38.B
知识点: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460余人,全部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39.A
知识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方有三分天下之局。刘备病故前,曾托孤于诸葛亮,无奈后主无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在路过武侯祠时,作有《蜀相》一诗,称颂诸葛亮的贤德。
40.C
知识点:魏征,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器重他的胆识才能,任他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200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41.D
知识点:隋唐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政务。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42.B
知识点: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通过多人分权的形式,可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3.C
知识点: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首领。曹州冤句人。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乾符二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起兵。黄巢在冤句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后转战各地,于中和元年进驻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不久后败亡。
44.A、B
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达8年之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平叛。
45.A
知识点: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宋。宋太祖亲自出征,方才平定叛乱。为此,他询问大臣赵普,赵普即建议分割将领的兵权,方能防止叛乱。于是,宋太祖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46.B
知识点: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杭州纪事诗》等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而苏轼的诗词如果在社会上传播,会对新政推行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史称“乌台诗案”。
47.A
知识点: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为武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14岁入宫为才人。高宗即位后,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上元元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
48.A
知识点:《神灭论》作于南朝萧齐永明年中。是时,南朝佛教盛行,以致为祸国民。范缜于“风惊雾起,驰荡不休”之时,以偶然论观点痛斥因果报应论,反对宣扬佛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谴责了当时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终作《神灭论》一文,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9.C
知识点:隋唐是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从隋朝至唐朝前中期的100多年间,封建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中期以后,封建统治从发展的顶峰下跌,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转变。
50.D
知识点: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其中,江南河又称江南运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镇江(京口),南至杭州,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资治通鉴·隋纪四》记载:“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足见其壮观。
51.C
知识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
52.C
知识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53.D
知识点:武则天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54.D
知识点:东汉瓦解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豪族地主的土地占有制继续发展,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战争连绵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经常出现若干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而唐之后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分裂局面再次上演。
55.D
知识点:元世祖时期,两次招抚台湾没有结果,由于在澎湖有建置,所以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负责管辖澎湖地区和琉球岛,并每年对澎湖和台湾征收盐税,从而有效地管理了这一地区。而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标志着大陆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
56.A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过急,利弊互见。而变法内容中包含的“方田均税法”等法度,直接冲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遭到了许多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守旧官员的反对。
57.B
知识点:大历十四年5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征税对象也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越来越以土地为主。
58.C
知识点:元朝,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忽必烈当政期间,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59.C
知识点: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60.D
知识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繁荣的王朝。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由于与北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中。
61.D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变法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废,没有实现强兵的目的。
62.B
知识点:《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后面的一句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元代的开国皇帝,在元代,中国的领土之大属世界之最。
63.D
知识点: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结果,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唐昭宗天佑元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
64.B
知识点:郭守敬,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人。郭守敬的贡献有:他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授时历》;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而“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创。
65.D
知识点:废除行省制度之后,明朝省一级行政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有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六道: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使司的副使,分掌各自的派出机构,分守道与分巡道。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66.D
知识点: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厂卫包括明太祖所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所设立的东厂、明宪宗时由汪直所设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这一机构的设立,直接反映了明朝君主独裁专制统治的加强。
67.D
知识点:在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明永乐四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此后,郑和又多次下西洋,一共远航7次之多。
68.D
知识点:均田免粮,是明末李自成领导起义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国家赋役剥削的口号。“均田免赋”思想,是在此以前的历次起义农民经济思想的发展。表明明末大起义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实行田租剥削,是使广大农民贫困的根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里起义农民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69.A
知识点:《尼布楚条约》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让给俄国。
70.A
知识点: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矛盾。咸丰皇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不传给弟弟奕,正是封建社会实行宗法制的结果。
71.D
知识点: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清代官署名,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设立之初,军机处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72.A
知识点: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1685年,康熙派将军彭春从瑷珲起兵,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击败侵略者。之后,沙俄军队又偷潜入雅克萨。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迫使沙皇派戈洛文为大使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
73.B
知识点: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虎门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独立自主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74.D
知识点:康熙执政期间,于1673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84年统一台湾,1688年~1697年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150多年的边界和平。
75.D
知识点: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其前身为1843年洪秀全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存在14年。
76.B
知识点: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总统,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7.D
知识点:清朝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
78.B
知识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明代,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为了不至于皇权旁落,使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废宰相,设内阁,大权独揽。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称“传旨当笔”。又设厂卫制度,直属皇帝管辖,监管人民和官吏。
79.D
知识点: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所谓“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其中“末”指商业,“本”指农业,“末富居多”就说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不少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
80.D
知识点:清朝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厉行闭关政策。前期禁海的目的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的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让正处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继而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