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案
1.C
知识点:“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据史书记载,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从这一史实中可以看出,炎黄二帝应该生活在距今4500年前后。
2.B
知识点: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在中国古代,所谓禅让制时代,指的是“五帝”时代,即尧舜禹的时代。
3.C
知识点:三代也叫三朝。它们依次为夏朝、商朝、周朝。夏朝自公元前22世纪末到公元前17世纪初,共有17代。商朝自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共有30代。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共有12代。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共有25代。
4.A
知识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出自《史记·夏本纪》。这段话所表明的是:夏桀对民众施行暴政,导致百姓离心,原臣服于夏的各族纷纷起兵反抗。于是,大家联合汤所率领的部落,推翻了夏桀的统治。这表明在夏桀统治时期,奴隶制国家已经建立,而且由于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对百姓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才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后两项与事实不符。
5.A
知识点:“元圣”即周公旦,姬姓,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名旦,字不详。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他在文王时期受封周原,是第一位周公,其后裔世袭周公之爵称。武王死后,其子成王诵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摄政期间,他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尊为“元圣”。
6.C
知识点: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但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这一政策的推行,将分封制彻底打破,原有的称谓也随之改变。
7.A
知识点: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8.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当时,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9.C
知识点:“卧薪尝胆”原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述的是越王勾践的事情。原文为:“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勾践终于让越国强大起来,一雪前耻。
10.A
知识点: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吕尚的封国。初封于营丘,后迁至临淄。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齐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11.D
知识点:《国语·晋语四》记载:“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周朝初期,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即为分封制。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也有异姓功臣。通过这种形式,周朝的统治逐渐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而诸侯即为有贤德的兄弟或者功臣。
12.A
知识点: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独霸一方。因此,秦国在战国时期,其领土主要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13.C
知识点: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在位期间,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规范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而创立太学始自汉武帝,与秦始皇无关。
14.D
知识点: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文景时期,又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从而为大汉王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
15.D
知识点: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史记》从史书方面来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之作,它的文学价值也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媲美,所以,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A
知识点:《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17.C
知识点:《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人,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18.D
知识点:汉武帝为了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应募前往。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百余名随从出使西域,被匈奴所获,第一次失败后,又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19.C
知识点: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0.C
知识点:东汉末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爆发后,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统一指挥战斗。
21.C
知识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时期。秦朝采用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2.A
知识点:春秋战国之际,冶铁业先后出现了生铁冶铸、炼钢和生铁柔化三项技术,使铁器成为更富有广阔前途的锐利工具,加快了铁农具代替木、石、青铜制农具的历史进程。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使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23.D
知识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而“男耕女织”,即指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全家分工劳动,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是封建小农经济的代表。
24.C
知识点: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指天下之土地与臣民,皆是“王”的私有财产。到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土地开始由私人所有转变为“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开立新的阡陌封疆。而这一举措,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萌芽,土地的所有者开始由奴隶主向封建地主转变。
25.A
知识点:土地私有制,即土地归个人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分配模式,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和私有制制度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从秦代到清代,是中国历史的封建社会时期,而封建社会的土地属地主所有,因此,地主土地私有制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26.C
知识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在战国时期,国家由于长期分裂,战乱频繁,导致民不聊生,因此,“百家争鸣”的主题开始向中央集权靠拢,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开始占主导地位,并成为秦统一六国的指导思想。
27.B
知识点:“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8.B
知识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延伸到政治领域,就是“以德治国”。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9.C
知识点: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孔孟之后,在中国封建时代,朱熹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