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C
知识点:《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36.B
知识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的首句。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老子认为通常的概念只能概括具体的事物,而不能用来概括作为宇宙本体和总规律的道。
37.A、B
知识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38.B
知识点:《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也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
39.B
知识点:老子曾经说过:“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太极”一词虽然最早见于《庄子》,但其来源却是《老子》中的“无极”;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中正安舒”的要求和技巧,取自于老子主“柔”、主“静”以及“守中”的思想和原则。
40.C
知识点:《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它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41.D
知识点:“五行说”出自古老的《尚书》。《尚书·洪范》有论述: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42.C
知识点:《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庄子其人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43.C
知识点:“有无”的思想最早由老子提出。“有”指事物有形、有名,是一种存在;“无”的意义反之。老子曾经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
44.A
知识点: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清静无为”,既是“道”的根本原则,也是“道”哲学的真谛。“道”常无为,人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而民自化”。道家认为天地间有一种法则,若不干涉人民,他们自会按照天然的法则活动。一加干涉,便是个人与天争职。虽由一时的巧合,但种种弊端由此生出了。
45.C
知识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46.D
知识点: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47.C
知识点:“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义”是孟子的哲学思想;“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所以,只有“礼”是荀子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是荀子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是儒学的哲学思想,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却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的哲学思想。
48.D
知识点:《千字文》是梁朝文帝时的大学问家周兴嗣为百官大臣的子弟编写的一部教科书。其中“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是总结了孔子和孟子的话以后提出来的,所以,具有孔孟的哲学思想。
49.D
知识点:《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天理人欲”这一哲学思想最早出自《礼记·乐记》:“人化物者也,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50.B
知识点:儒家思想在我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他诸子地位一样,本无所谓主从关系。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
51.C
知识点: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此之谓圣化,吾取之。”意思是善于施教的教师,既要完美自己的道德,又要谨慎自己的行为。董仲舒一生著述很多,但现仅存《春秋繁露》82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基本材料。
52.A
知识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53.C
知识点:这是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54.C
知识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5.A
知识点:《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56.B
知识点:战国时代的孟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称之为有骨气。
57.A、B、C
知识点: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的理论。“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58.B
知识点: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是杨朱。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他本人是位隐士,有关他的生平及著作,目前已无法详知。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杨朱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观点,形成了“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成为中国最早主张个人主义思想的学术宗师。
59 A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是最基本、最高的德行标准;“义”是与“仁”并用的道德代表;“礼”与“仁”互为表里,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智”指智慧;“信”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本、治世之道。
60.A
知识点:孟子说:“人,不能不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荣耻。”“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为有耻是做人的基点,无耻是最大的耻辱。不知无耻为耻,才是最无耻啊!
61.A
知识点: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就是平静、勇敢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它只构成某种道德理念或绝对律令,抽去了个体面临或选择死亡所必然产生的种种思虑、情感和意绪。
62.A
知识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63.C
知识点: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黄帝、老聃为学派的创始者,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黄老学派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64.D.
知识点:商鞅,卫国人,在秦国变法,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韩国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慎到,赵国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韩国人,法家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收于《韩非子》一书;李斯,楚国人,功成名就于秦国,秦朝的建立与灭亡,李斯都有功劳和责任。
65.B、C、D
知识点: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66.D
知识点: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至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67.B、C、D
知识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68.B
知识点:《三字经》只有一千多字,但是可以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具有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69.A、C
知识点:扬雄,又称为“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思想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是他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
70.D
知识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71.B
知识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
72.A
知识点:孔子大一统的思想到汉代时受到董仲舒的大力提倡,“《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视为天地之间永恒的规则、古今通用的道理。董仲舒针对汉朝初年思想界“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现状,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汉武帝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大一统思想不仅用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孔子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还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73.D
知识点: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其中《易经》记录了卦词和爻词,大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比《易经》要晚几百年,由《象传》、《系辞》(上下)《说卦》、《叙卦》、《杂卦》等共10篇组成,故又称“十易”。一般认为卦词为周文王所作,爻词为周公所作,《易传》为孔子所作。《周易》中包括64卦,坤卦是第二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厚实载物生长发育,君王仿效大地,以厚德养育万民,君王按科学规律办事。
74.D
知识点:李贽旗帜鲜明地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他不以孔子所论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的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真理。
75.B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主张“无君”,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左右,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76.A
知识点:前期法家思想已具备理论形态的是商鞅的“重法”思想、申不害的“重术”思想和慎到的“重势”思想。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的基础上,精心编织了一个“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77.B
知识点:韩非主张“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因为当时社会上贵族享有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韩非主张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当时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78.B
知识点: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论衡》一书是针对当时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79.A
知识点:李翱是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在学术思想上,李翱受韩愈的影响非常深。李翱的哲学思想不是很完整,他所着重论述的只限于人性论和修持方法的问题,而以复性书三篇为代表作。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80.B
知识点: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于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的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